为什么只有饺子做到了?从一名药学生到中国动画电影导演,他的故事充满了坚持、热爱与逆袭的色彩——
在他身上,能看到“破釜沉舟”的决心与“死磕到底”的工匠精神;
在他背后,能窥见4000多名动画人才的托举力量;
在他的城市,能感受到构筑人才发展价值生态的执着与耐心;
在他的时代,能成为敢于打破常规、勇于追求创新创造的“弄潮儿”。
在成都,在中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越来越多敢闯敢拼、创新创造的“饺子”一一涌现,他们的奋斗活力与这片热土的蓬勃生机相互辉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长期主义的胜利
用坚定热爱冲破“魔咒”
从药学生到动画导演,“我命由我不由天”——不仅仅是“魔童”哪吒的经典台词,更像极了饺子的人生。
1980年,饺子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的一个医生家庭。完成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药学专业学习后,饺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从事医药行业,转而潜心钻研三维动画技术。经过三年零八个月的艰苦创作,他独立完成了16分钟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这部动画作品凭借其独特的创意和精良的制作,先后斩获30多个国际奖项,为其日后在动画界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9年底,饺子与好友刘文章一起成立了“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初期,虽然困难重重,但饺子和刘文章从未想过放弃,他们凭借对动画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坚持。刘文章曾表示:“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我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梦想,一直在等待一个能够真正展现实力的机会。”
一路走来,梦想和热爱为其引航。最终,在光线影业的支持下,两人成功创立了可可豆动画公司,开始着手《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的创作。
创作中,饺子坚持塑造反叛的魔童哪吒,打破“国漫必死”的魔咒。他邀请20多家特效团队、60多家制作公司参与,对哪吒造型反复雕琢,运用先进动画技术优化特效镜头。2019年,《哪吒1》上映,打破多项国产动画电影纪录。
《哪吒1》路演一结束,饺子就开始了《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艰苦创作,但没想到时间一下子超出了预期。“原先我心目中大概有一个范围,可能3年,但做到后面,就‘刹不住车’了。”饺子说。
之所以“刹不住车”,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跳起来够中国动画电影特效的天花板。就拿影片中的重头戏之一“两军对垒”来说,在画面的呈现上就实现了视效技术上的突破。饺子认为,此前很多神话题材的作品,两军对战往往是把平面上的战斗“搬”到了天上,还是二维的构成,但他觉得战斗应该是三维立体的,人物应该冲击在一起,“类似于两个鸟群的战斗”。
“一定要观众没看过的、能造成强烈视觉冲击的,我们才觉得有做的价值。”饺子坦言,追求极致是他的创作理念,每部作品都当作最后一部来创作。“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这句《哪吒2》台词,正是他对动画“向死而生”的热爱与“死磕到底”工匠精神的体现,也为中国动画电影行业带来新希望。
产业人才的托举
用每片“龙鳞”守护“魔童”
无可否认,在饺子导演“死磕”《哪吒》的“长期主义”背后,有着一群和他共同奋斗在中国数字文创产业一线的“包子”“馒头”“烧麦”,共同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时代注脚。
12年前,在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的“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内,饺子和几个年轻人正开启一段独属于中国动画电影的传奇故事。
初创团队的“破茧成蝶”从来不是靠等来的,而是靠“拼”出来的。2013年起,团队承接了武侯祠大庙会数字化项目,完成杜甫草堂等文化地标的动画宣传片等。短短3年时间,团队从3人扩至10余人,办公空间不断扩充,最终蜕变为具备电影级制作能力的可可豆动画公司。
随着可可豆动画的不断成长,成都也在积极布局游戏、动漫等行业赛道,一大批数字文创产业的青年人才来到成都,创新创造。不管是全球最赚钱的MOBA手游《王者荣耀》,还是稳居中国出海手游收入前三的《万国觉醒》,越来越多的数字文创产业爆款IP不断在成都涌现。
与此同时,《哪吒》的故事也正在众多动画产业人才团队的“怀抱”中悄然孕育。
“难做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提及电影《哪吒2》的创作过程,导演饺子常常将其挂在嘴边。与前作相比,这一部在制作水准上升级显著。该片角色数量是前作的3倍,仅特效镜头量就超过了《哪吒1》的全片镜头量,参与制作的团队人数也从1600多人提升到4000多人。
网友打了一个比喻,《哪吒》系列电影项目就如同一届奥运会,汇集了国内最顶尖的数字文创产业人才。成都则成为奥运村,这些人才纷纷“驻站”成都,助力“魔童闹海”。
“我们的公司距离可可豆动画只有100米,这种近距离的面对面沟通,提高了创作效率,也提升了团队协作的质量。”成都墨境天合的视效总监邢明礼回忆道,他们几十位员工参与了《哪吒2》约110个镜头的特效后环节。与墨境天合一样,直接参与《哪吒2》制作的成都企业还有接近20家。
“成都的城市烟火气和氛围让人很舒服,非常适合创作。”来自山西的角色设计师申威因《哪吒》与成都结缘。从“驻站”成都工作,到安居成都生活,作为设计工作者的他,在这座创新创造之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和申威同感的,还有《哪吒2》配乐“操刀手”阿鲲,在创新影片配乐时融入了自己在成都生活的点点滴滴。
138家动画公司、4000多名动画人才,正是他们毫无保留的托举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哪吒2》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就像《哪吒1》中的桥段:全体龙族取下身上最硬的鳞片,给敖丙制作坚不可摧的“万龙甲”一样,任何一片“龙鳞”的背后都有着像饺子一样的动画制作人在闪闪发光。
“魔童闹海”的背后,饺子并非单枪匹马,而是致力于追求作品卓越的中国数字文创产业人才群像。
城市发展的磁场
让创新创造人才会聚
数字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只是成都这座创新创造之城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秉持“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奋斗精神,从电子信息到生物医药,从航空航天到新能源新材料,成都的产业版图不断扩张,正加快“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首任理事长汤超走访与调研全国范围内多个城市后,带领一批高层次人才来蓉建立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
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周强在海外攻读博士后选择回到成都,现在是电子科技大学“80后”教授,2022年11月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研制的高性能“光通信波段量子纠缠光源”荣获2024年第五届世界光子大会发明展金奖,他笑称团队都是“逐量而行”,而量子科技必定“前途无量”。
电子科技大学“90后”教授、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顾实是2017年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30人榜单入选者,其参与研究的人形机器人“通天晓”在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一炮而红。在他看来,成都高校资源丰富,“电子科大、川大等,每年都为企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近者悦、远者来”,源源不断的人才,激活了成都发展的“一池春水”。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深厚的产业基础之外,更具吸引力的是成都的人才支持政策。
2022年,饺子成功入选“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并被认定为成都市C类人才。这背后,是成都人才政策不断迭代升级,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人才评价机制,以突破之举、务实之策,面向五湖四海彰显礼才之心。
去年12月,2024成都动漫游戏电竞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成都高新区开展。座谈会上,“人才”的问题被反复提及。面对各个企业的困惑,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当场给予答复,为选择这座城市发展的人才带来信心。
不只是“饺子”,在这座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千千万万的人才逐梦成都、各展其才,发挥个人聪明才智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群贤毕至、群星璀璨的新时代生机盎然。
时代沃土的孕育
让创新人才辈出
饺子曾坦言,“我们遇上了一个好时代,才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并能因此得到回报。”
在这个时代之下,拥有“不破不立”、努力追求自我、创新创造精神特质的年轻人,凭借非凡的才华与矢志不渝的努力,孕育着更多“破界而生”的奇迹。
经历6年漫漫“取经”路,“80后”游戏制作人冯骥和他的团队抵达了他们心目中的那座灵山,国产首款3A——即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售,为全球玩家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同为“80后”的梁文锋,以其创立的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大模型赛道中异军突起。其凭借在大模型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性创新,不仅快速跻身国内大模型研发第一梯队,更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最具成长潜力的行业新锐力量。
“90后”创业者、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则以其对机器人产业的前瞻性洞察与技术创新实力,在足式机器人领域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作为新生代科技创业者代表,他带领团队深耕四足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化探索,正在重塑机器人行业发展格局。
在一个个“顶峰相遇”的故事里,他们并非在既有市场中进行改良,而是开辟了全新的赛道,用更简洁、更低成本、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方式,颠覆了传统行业格局。他们的成功,是扎根于时代土壤所带来的时势与机遇,也成为“颠覆式创新”的生动写照。
然而,拼搏奋进、创新创造的征程从未停歇。新一代年轻人凭借其独特的时代特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数字文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前沿领域,一片广阔无垠的创新天地已然铺就,激发着无限创意与潜能的绽放,为未来的无限可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世芳 黄雪松 吴怡霏 责任编辑 何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