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婷
田间地头,无人机在天空划出数据航线;智能温室里,定制的“营养套餐”正在精准灌溉;数据中心,“智慧大脑”实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发布,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在耕地资源有限、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科技力量助力我国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种业振兴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新农人培训提升农民技术水平……科技力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链条中,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要筑就科技兴农“新高地”。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要将“汗水农业”转变为“智慧农业”,要为农业注入新鲜的人才“血液”。近年来,人才返乡回流,乡村振兴春潮涌动。一大批有想法、懂市场、能创新的“新农人”成为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的“兴农人”。“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加快良种培育和攻克,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也吸引更多志青年投身种业振兴的研究浪潮。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赋能农业,智慧农业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引领先进人才要素集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广袤乡村有广阔天地,让更多人才投身农业现代化的洪流,实现个人成就与农业强国建设的“双向奔赴”。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绘就“千村千面”振兴图。东北黑土区需要保护性耕作,华北平原侧重节水灌溉,南方丘陵地带宜发展立体农业,西部干旱区亟待推广耐旱作物。我国耕地资源禀赋差异巨大,水资源分布不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因地施策”。牵一发而动全身,需求不同,“着力点”也不同。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我们看到,广袤平原地区大型播种机飞驰,崎岖山地小型旋耕机精作,高原地区“光伏+储能+滴灌”系统平衡了充足的光照与节水需求。这些都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的生动实践。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二十二年聚焦“三农”议题,文件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走向农业强国的道路上,科技创新是强大的引擎,从“靠天吃饭”到“靠科技吃饭”,不仅是生产工具的迭代,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让人才、技术、资本在广袤田野上自由流动,让智慧农业与地域特色完美融合,铺展一幅“新”“兴”向荣的现代农业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