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在地心深处隐藏着两个巨大的质量瘤,规模堪比整个澳大利亚,高度更是超越珠穆朗玛峰百倍。

这些深藏在地幔中的不明物质成了史前文明存在的最新证据,科学家为什么如此孜孜不倦的探寻地球奥秘,史前文明跟月亮又有什么关系呢?



地幔中的巨型质量瘤

大多数人对地幔的概念本身就有些陌生,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厚度差不多2900公里。

如果地球是个鸡蛋,那地幔就是蛋清,地壳充其量就是个薄薄的蛋壳。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不到40公里,但凭借人类的技术,突破这层地球鸡蛋壳的难度相当高。

苏联当年举全国之力进行的科拉超深钻孔试验,也不过才向地底钻了12000米而已,连地壳厚度的1/3都不到。



随着人类对地底认知的增多,科学家发现了两个超级庞大的质量瘤,它们的规模大得难以想象,一个位于非洲大陆之下,另一个则藏在太平洋海底。

这两个质量瘤的直径都超过了1000公里,高度更是达到700到1000公里,如此巨大的地质结构对于人类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不过才高8.8公里,这么算下来,地底下巨大地质结构的规模至少是珠穆朗玛峰的100倍以上。

只不过按照现有的科学技术是没有办法完全解析这些质量瘤的构成和成因的,在科学家看来它们并不是正常地幔物质的一部分,反倒像地球内部的外来物质。



现在已经有些推测,这些很常规的物质有可能是地球形成早期遗留下来的,这些物质在亿万年的地质变化中逐渐沉积到了地幔深处。

还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更大胆的假设,这些质量瘤很有可能跟史前文明有关,许多神话传说中的地底世界很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两个质量瘤也有可能会给生物生存提供庇护所。

为了搞清楚这些质量瘤的真面目,科学家们想了许多办法,奈何凭借现在的技术,依然没有办法打穿地壳,所有的努力还停留在表面阶段。

地球的四个月亮

就在科学家们为地幔的质量瘤头痛不已时,赫尔比格的世界冰源论和四个月亮理论又进入了公众视野。

赫尔比格是奥地利工程师兼发明家,虽然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但人家也凭着自己的理论吸引了很多关注,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许多奇思妙想都是为了验证赫尔比格理论的真实性。



赫尔比格的理论认为,现在的月亮只不过是地球前后四个月亮中的一个,毕竟地球有长达46亿年的生命,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捕获过四颗类似于月亮的天体。

这些天体可不是我们今天的岩石月亮,大部分由冰构成,赫尔比格将它们称为冰月,地球的引力太过庞大,这些冰月逐渐被地球引力捕获绕地球旋转。

但它们的命运并不长久,运行轨道的变化让这些冰月逐渐靠近地球,最终无法抵抗地球引力坠落到地球表面。

赫尔比格认为,2.5亿年前的二叠纪是第一颗冰月坠落的时代,那时的地球还是盘古大陆时代,各大板块是一个整体。

坠落的冰月引发了剧烈的地质变化,大陆板块在冲击力下相互挤压碰撞,这场天灾导致地球95%的生物灭绝。



第二颗冰月则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坠落,也灭绝了地球45%的生物,我们日常认知中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事件,其实就是第二颗冰月向地球坠落的结果。

按照赫尔比格理论,这一颗冰月的坠落成就了哺乳动物,至于第三颗冰月的坠落时间大约在距今5万年到2万年之间。

这颗冰月的直径很小,撞击事件也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只不过引发了史前大洪水,直接导致亚特兰蒂斯和姆大陆的沉没,《圣经》中描述的大洪水传说也可能与这颗冰月的坠落有关。

赫尔比格的这套理论是非主流的,毕竟科学是很严谨的,必须要取得足够的数学和物理支持,可赫尔比格的理论更像是想象力丰富的地球传说,不过有些研究上古大陆沉没现象的科学家们发现。



传说中的上古大陆很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大陆之所以沉没还有可能与地幔中的某些活动有关,至于这些水泡状物质很有可能是冰月坠落的后遗症。

研究这种特殊水泡状物质对于现代的地质也是有帮助的,有一种理论认为,这些不明物质很有可能还在继续影响地球的地质活动。

一旦水泡状物质破裂,将会给现有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就像事世大陆沉没一样,这种崩裂并不会是缓慢的地质变化,而是突发性的灾难。

所以研究并预测这些水泡状物质的活动轨迹就显得很有意义了,一旦这些物质活动达到某个临界点,很有可能再次引发剧烈的地震或火山喷发,新的地质灾难也将在瞬间来临。



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地质灾难,这些地质灾难对于地球这个岩石球体来说或许并不能怎样,只不过会改变地球的某些形状而已。

可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地表的生物来说,任何一点地质灾难都可能是灭顶之灾。

如果赫尔比格的四个月亮理论不太靠谱,那我们的月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月球的大碰撞假说

到现在为止月球的起源还是没有定论的,比起赫尔比格这种非主流假设来说,最主流的假说是大碰撞假说,这个假说对于月球形成的解释有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还能为地球早期的一些地质现象提供答案。



大碰撞假说认为,在距今大约45亿年前有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忒伊亚与刚刚形成不久的地球发生了惊天碰撞,这次撞击差点让地球和忒伊亚撕裂。

两个天体的碎片在太空中四散,其中一部分碎片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逐渐聚拢,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月球。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许多共同点就能解释清楚了,月球和地球地幔的物质几乎有一致的氧同位素比例,这就说明两者的起源是共同的。

而且地球的自转速度和月球的轨道特性也可以解释得通了,有了计算机技术之后,科学家们利用模型对假说进行了多次模拟,结果显示撞击后的初期,地球自转速度会变得极快,新生的月球则会在靠近地球轨道时逐渐远离,随后渐渐到达今天的位置。



当推测与现有的观测结果能够匹配时,这种假如说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当然大碰撞假说并不是唯一的解释。

历史上还有几种解释月球起源的假说,捕获假说认为,月球是个独立的天体,在经过地球附近时被地球引力捕获,从此成了地球的卫星。

但这个假说无法解释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同位素相似性,如果月球真的是被捕获的,它跟地球物质相同的可能性概率就很低了。

还有一个是同源假说,假说认为地月是在同一片原始星云中同时形成的,但这一假说不能很好地解释月球相对较小的核心和地球的高角动量特征。

这些假说虽然都有各自的理论基础,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大碰撞假说,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月球陨石中发现了氦和氖等稀有气体,这些气体与地幔中的稀有气体成分非常相似。



看来月球的物质还真的大概率源自地球,或者至少与地球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在分析月球陨石样本后排除了太阳风的影响,确认这些稀有气体是存在的。

又一次直接支持了月球大碰撞假说,研究表明月球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与地球类似的物质作用,早期的太阳系是没有现在这样稳定的,天体碰撞的情况非常普遍。

当时的太阳系就是一个恒星级别的射击场,各种小天体四处飞散,一个个撞击之后才渐渐稳定下来,这也是为啥水星金星的表面都有明显的大规模撞击痕迹,火星的南北半球地形也是差异巨大,或许都是太阳系早期的撞击事件形成的。



结尾

随着科技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月球的形成真相,但地月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是不能被完全理解,无论是地幔中的那些巨型质量瘤还是传说中的冰月坠落,都在为我们展示地球和宇宙之间的深层次联系。

看来进一步的解释就要等我国的载人登月和未来的一系列航天活动给出答案了,当我们能够通过更先进的技术取得更多的月球样本时,地球早期历史的线索才会一点点清晰明了。

至于史前文明是否存在或许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类要做好地球这一个时代的主宰,带着生命的希望奔向更远的深空。

参考资料:
月球起源”又添新线索,这个神秘星球究竟来自哪?
澎湃新闻 2022-08-12
古时候存在4个月亮?匪夷所思的世界冰源论,纳粹到底在研究啥?
2021年12月06日 新浪头条
月球形成于一场意外?来自月球样品的证据
中科院物理所 2024-05-2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