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的制作无疑是下了很深的功夫,但是就剧情而言,确实改得有那么一些不容易让人接受,或者说颠覆了大家平常的想法。譬如无量仙翁这个人,按照剧中的关系,他对应的就是《封神演义》里的南极仙翁,当然西游记里同样有着这样一位人物。
无量仙翁
在《哪吒2》中无量仙翁无疑是最大的反派,其实饺子导演已经暗示给我们了,无量不就是无良吗?无良的仙人不就是坏人吗?那么在《西游记》中这位人物是怎样的,如果从猪八戒的视角来看,他恐怕与无量仙翁差不多,也是一个坏人。下面就来谈谈西游记里的他。
一与《哪吒2》中的无量仙翁不同,在《西游记》中他有多重身份,或者说称号。一个是南斗星君,执掌神仙的生死,手中也有一本生死簿。还有一个名号叫寿星,葫芦里的仙丹能增加寿命。他空闲的时候跟福星,禄星云游四海,下棋赏月,日子过得非常潇洒。
他的长相与无量仙翁一样,也是一个手持拐杖慈眉善目的白须老翁,此外他还有一把龙须扇,是他的另外一件法器。坐骑有两种一种是梅花鹿,一种是仙鹤,没事就换着骑。这很正常,就跟那些富人一样,有多台车,不同品牌换着开而已。
至于性格方面,在大多数人严中其实都一样,他是慈祥的祥和的一位老人,对孙悟空彬彬有礼,对如来佛祖则非常推崇。但是在老猪眼里,他可不算好人,卑劣的行径与《哪吒2》里的无量仙翁如出一辙。
寿星公
二 先来看他慈祥的一面,他在《西游记》中多次出现,譬如如来镇压了孙悟空之后,玉帝为感谢如来特意为他召开了一场安天大会。在大会上,寿星公脱颖而出,率先向如来致敬。原著这样描述:
寿星又到。见玉帝礼毕,又见如来,申谢道:“始闻那妖猴被老君引至兜率宫煅炼,以为必致平安,不期他又反出。干如来善伏此怪,设宴奉谢,故此闻风而来。更无他物可献,特具紫芝瑶草,碧藕金丹奉上。”
对如来又夸又赞,还送了厚礼。其实孙悟空并没有对寿星公做过什么,但是他却这样地恭维如来,甚至连老君也打压了一下子。然而在孙悟空从五行山出来后,他马上换了一副嘴脸,对猴子也恭恭敬敬,主动帮猴子去缓和与镇元大仙的关系。
后来观音菩萨复活了人参果树,寿星公与其他神仙一起庆贺,大家欢聚一堂每人吃了一个人参果。从上面的描述来看,寿星公对于佛派是非常重视的。
镇元大仙等人
三 可是在老猪眼里,他就变了一个人。不知道大家读西游记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老猪每次见到寿星公,总要进行一番奚落或者戏弄。譬如原著有这么几个片段:
那八戒见了寿星,近前扯住,笑道:“你这肉头老儿,许久不见,还是这般脱洒,帽儿也不带个来。”遂把自家一个僧帽,扑的套在他头上,扑着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官进禄也!”
八戒道:“我不是夯货,你等真是奴才!”
可见老猪对他并不友好。是不是老猪对所有神仙都这样呢?并不是,他对太白金星就完全不这样,而且特别尊敬,见到太白就非常亲切,甚至想磕一个。具体的例子就不举了,原著里都有,不再赘述。
那么老猪为什么痛恨寿星公呢?其实文章有过暗示,老猪向观音菩萨介绍自己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不是野豕,亦不是老彘,我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是我咬杀母猪,打死群彘,在此处占了山场,吃人度日。不期撞着菩萨,万望拨救拔救。
猪八戒
这里提到了老猪是夺舍投胎。一般来说天庭贬神仙下凡,都应该走正常手续。而这走手续的地方就在寿星处。他负责管理天庭下辖的神仙,相当于人力资源部部长。因为他同样也有一本生死簿,而这本生死簿连十殿阎王都无法触及。证据是十殿阎王跟李世民说的一番话:
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辩,定要陛下来此三曹对案,是我等将他送入轮藏,转生去了。今又有劳陛下降临,望乞恕我催促之罪。
因为泾河龙王是神仙,他的组织关系在天庭,更确切地说在寿星处,十殿阎王是无法触及的,只有在寿星处才能看到。
四 那么老猪为什么这么痛恨寿星呢?有两点,其一,猪八戒触犯天条,玉帝对他处罚时,同事多年的寿星公并没有出来美言几句。给老猪求情的是太白金星,因此老猪对太白有感恩之情。其二,猪八戒下凡的时候,寿星公并没有给老猪做好的规划。
孟婆汤
按照常理,的确是应该先喝一碗孟婆汤,投胎转世再为人或者其他种族。很显然寿星公的安排让老猪很不满意,老猪为了保留住修为,不得已采取夺舍方式。这种方式有明显的弊端,一来会损失相当一部分的法力,二来投胎的宿主可选范围非常窄,譬如这次老猪就投了猪胎。第三原来的身体永远失去。要知道这躯体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他吃了大量的补品,譬如仙桃仙丹,可这一夺舍什么都没了。因此老猪很愤怒。
所以在猪八戒眼中,这寿星公跟《哪吒2》里的无量仙翁也不遑多让,他觉得也是一个大坏蛋。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人与人的交往其实根源都在利益。老猪犯了那么大的罪过,玉帝也摆明了态度(亲自打了2000锤),所以可利用的价值微乎其微,因此寿星公这样做也很现实。
现实生活中,恐怕很多人都这样吧,说个简单的例子,领导在台上的时候,下属都去恭维,但是下台后有几人问津,这就是现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