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原标题:一次次发声,积累改变的能量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朱欣

“升帆咯!”一艘艘大船上,劳模工匠、行业标兵、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升起风帆,满天烟花绽放,承载希望的船只驶向远方。这一幕,发生在2025年春晚无锡分会场。

喊出升帆口令的,是名副其实的“升帆手”,名叫叶聪,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同时,他也是履职两年多的全国政协委员。

深海载人潜水器是人类实现“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战略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载人深潜团队历经近20年攻关,打造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国重器,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海洋强国作出突出贡献。叶聪参与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工作,而后又担任“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万米海试总指挥。

过去两年,叶聪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多项提案,与我国深海技术变革、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他建议完善深海技术发展管理体制、强化深海装备技术自主创新、系统推进深海矿产开发活动,建议共享深海探测的数据和成果。

青年人才培育,也是叶聪持续关注的课题之一。“海洋里有许多机遇,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深潜事业中来。”叶聪说,但年轻人对海洋相关行业了解还不够,有人认为行业传统、缺乏活力,工作远离大陆、饮食和居住条件差,但实际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行业中早有应用,工作条件如今也有了很大改善。

叶聪对人才培育的关注,不仅涉及本职岗位层面,更涉及深海科考队伍建设。这源于他的一个转变:以前更多关注“造”潜水器,现在也把关注点放在“用”潜水器上,希望推动载人潜水器更广泛地服务科研生产。

“我们每年有100多个下潜科考机会,这些机会不仅要提供给专业人士,也有必要提供给年轻人,帮助他们在深海科技研究方面多出成果。”叶聪认为,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很可能迸发新的想法和创意,推动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利于反哺深海装备研发。

为此,叶聪曾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建议“在深海科研工作中,注重培养青年科学家,加大科研人员选题和组队的自主性,同时打破一些束缚限制,让更多科研人员高效参与到深海装备的研发过程中”,获得相关方面的重视和反馈。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深潜事业,叶聪常常走进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工厂,开展科普交流活动,增进大家对海洋科技的认识,了解海洋探索历史、科技装备变化、载人深潜的价值。

改变在慢慢发生。“现在深潜领域的公益性机会越来越多,申请条件逐步放宽,年轻人有好想法都可以申请参与。”叶聪说,“翻天覆地的改变不可能立即实现,但一次次积极发声,把口子打开,事情就有了推进解决的可能,如同水滴石穿,慢慢累积改变的能量。”

走到履职的第3个年头,叶聪仍觉得自己是新委员。2024年,他参加了“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调研、双周协商座谈会,赴山西运城为师生开展科普讲座,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关键产品的技术状态和可靠性。“积极参与各类协商议政活动和履职实践,是很好的开拓视野、学习提升过程,也能促进相关行业间的合作。”叶聪说。

2025年,叶聪将继续围绕青年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同时将在极地空间推广使用、特殊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成为年轻人的后盾

记者手记

叶聪的时间排得很满,只有午饭后或下班路上能接受采访。电话接通时,那边传来耐心平和的声音,话语间满是严谨和谦卑。

叶聪连续提到“责任”。“提案不是写小作文,要体现求实和负责的态度。”叶聪的提案,有的打磨了半年甚至1年多,有的跟最初的想法有很大变化。他坦陈,扎实的提案,要发现真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对问题涉及的领域有深刻认识。建议要具备可操作性,了解掌握提案相关对象的需求和想法,比较国内外经验做法,多方请教专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进行效果评估。

采访中,最打动人的是叶聪对年轻人强烈的关心和信任。他从不吝啬对年轻人的褒奖,认为把机会给年轻人“最有价值”。“年轻人想法可能不成熟,但他们有兴趣、有热情,我们要创造宽容的环境,帮助他们去尝试、去探索。”叶聪表示。

20年前,受前辈信任,20多岁的叶聪参与了大国重器研发,如今,他也成为护航年轻人成长的后盾。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