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照片显示,曾于1月份上岸入坞整备的福建舰,已经在2月17日下午再度下水,累计入坞时间大约在3-4周。
【重新下水的福建舰】
之前有分析认为,福建舰在第六次海试后入坞,很可能说明福建舰已经完成了厂家海试任务,要对舰体进行全方面保养以便移交海军进行后续测试,而这毫无疑问就是接下来的重头戏。
因为这也意味着这次下水标志着福建舰的海试工作即将进入最后阶段,乐观估计的话再等1-2个月我们或许就能看见福建舰官宣服役了。
因为根据山东舰经验,海军主导的测试大多是用来测试舰上人员的,而非舰船本身。与其说是海试,倒不如说是打着“海试”的名头,让数以千计的船员首次脱离厂家工程师独立运行舰船,系统性熟悉一下自己要服役的航母。
【航行中的福建舰】
毕竟厂家测试时,福建舰每次出海都得带几百人的工程师队伍跟船收集数据。同时在测试完成前,福建舰船上的生活设施也未必能承担起几千人的生活起居。几种因素互相制约,导致在航母海试过程中,船上能有个几百上千人就算多的了。
负责航母各系统单位的海军船员在测试过程中的参与也缺乏配合,或者说根本没有办法配合。除了必要的操舰人员外,船上会带什么人出海,基本是由海试项目决定的。今天测试甲板调度,那地勤单位就得跟着。明天要测试舰载机起降的话,就轮到负责空管的人上船了。
因此在航母移交海军后,海军需要对船员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将数十个单位几千人整合在一起,确保福建舰能在海军手里被正常使用。
这种测试大概会进行2-3次,前面1-2次通常是运行测试。一来是看几千船员能不能在福建舰上正常工作,二来是看船上的各种设施,尤其是生活设施的设计承载能力能不能满足船员的需求。
毕竟美国海军的福特号航母服役至今已有8年,却仍未形成完全作战能力,比花费5年时间的山东舰还慢。一个原因就是航母的生活设施承载能力不足,不少船员或随舰工程师根本没有居住舱室,吃饭、洗漱方面的人员拥堵问题也比较严峻。
【美国海军的福特号航空母舰】
虽然这些问题没有直接影响到福特号本身的作战性能,但航母终归是要人去操控、去维护的。而福特现在连船员的日常生活起居质量都无法保证,难免会对人员素质造成负面影响,进而拉低福特号的作战效率。
毋庸置疑,只要福建舰的实际性能表现达到设计预期,那么这个测试就不存在什么难点。真正有挑战的测试,实际上还是在完成运行测试后,海军主导的演练测试。
这场测试会将福建舰第一次置于模拟作战环境中,以便海军检验各系统在战时高强度使用场景的可靠性。
【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舰的运行测试和演练测试分别是在第七次和第八次海试期间进行的,而当年山东舰在完成演练测试后,曾在舰体上短暂涂刷了“17”的舷号,之后又不知为何去除。直到完成第九次开始正式官宣服役后,才重新刷了舷号。
当时的观点认为,山东舰实际上在第八次海试结束后就已经具备了服役条件。只是因为一些原因,解放军额外增加了第九次海试进一步验证其可靠性,所以才去除了舷号。
换言之,如果一切顺利福建舰,很可能会在第八次海试结束后就官宣服役,不会像山东舰一样搞9次海试。
至于福建舰什么时候能通过最后这两关?考虑到平均海试间隔在3个月的山东舰,在最后也只用了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七次和第八次海试,海试效率更高的福建舰完全没理由做不到这一点。而这也意味着从今天算起,福建舰将有很大概率在今年的4月23日,也就是海军节前服役。
对于连福特号还没收拾明白的美国海军来说,福建舰的服役势必会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冲击。
【还在舾装的肯尼迪号航空母舰】
因为比福建舰更早下水的福特级二号舰肯尼迪号现在还泡水呢,一点能海试的迹象都没有。
同时,从福建舰曝光开始船坞装配算起,该舰只用了2年时间就完成了船体建造下水,2年时间完成舾装和系泊试验,不到1年时间完成海试,整个周期满打满算没到5年。
这个时间是什么概念呢?上周有西方卫星发现,中国疑似已经开始第四艘航母的船坞装配工作。推测实际开工时间可能更早,大约在24年年底。按5年周期算,到2029年下半年,中国海军就将又服役一艘航母。
【美国海军的尼米兹号航母】
要知道上一个以5年为周期服役超级航母的国家,还是冷战巅峰时期的美国。且当时负责航母建造工作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几乎动员了所有产能去造尼米兹级,搞得今天的美国根本做不到同样的事。
而现在,中国的工业机器甚至还没真正动起来,就已经是冷战美国都难以匹敌的水平了。中美之间的航母竞赛看似刚刚开始,实际上结局已经没有悬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