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驶出内蒙古边境铁路口岸。 郭鹏杰 摄


货车在内蒙古边境口岸往来穿梭。武兵 摄


鄂尔多斯至莫斯科国际全货机航线开通。 (供图:鄂尔多斯暖新闻公众号)


海关关员查验中欧班列货物。 陈柳 摄

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处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持续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以扩大开放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依托诸多铁路、公路、航空对外开放口岸和众多边民互市贸易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载体,内蒙古架起四通八达的立体化“黄金通道”,持续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贸易布局,壮大落地加工产业,积极融入“双循环”格局,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2024年,内蒙古口岸货运量增至1.234亿吨;陆路口岸货运量继续领跑全国;有进出口业务的经营主体增至3500多家;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获批;通辽保税物流中心获批;甘其毛都口岸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满洲里铁路口岸互贸区封关运营……内蒙古向北开放焕发出勃勃生机。

织就立体开放通道网 货物畅达八方

2月22日,满洲里公路口岸货运场区内,TIR运输车辆(经过认证、持相关证书、可在多国之间进行跨境公路运输的车辆) 正有序通过智能卡口,快速通关。

“作为继航空、铁路、海运之外的中欧‘第四物流通道’,TIR运输为跨境贸易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物流选择。据国际道路运输联盟测算,TIR运输最高可为企业节省58%的运输时间和38%的运输成本。”满洲里十八里海关物流监控科科长任艳强介绍。

在满洲里公路口岸,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TIR运输模式将货物送往欧洲大陆。2024年,满洲里公路口岸TIR业务量占全国总量的近六成;TIR运输线路增至12条,其中“中俄快线”运行规模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满洲里公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激增,为缓解口岸通行压力,口岸试行24小时通关模式,加码助力货物大进大出、快进快出。满洲里海关持续支持智慧口岸建设,通过融合北斗卫星定位、5G通信和物联网等技术,应用远程实时监管系统、公路口岸智能卡口系统,车辆通过时自动采集信息并核对数据后抬杆放行,在实现系统快验快放中助力口岸经济蓬勃发展。2024年,满洲里公路口岸进出口货物244.9万吨,贸易值91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8%、68.5%,均创历史新高。

2月20日上午,满洲里三丰国际货运代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吕海燕正忙着与海关对接,有一批新能源电动汽车不久就要出口欧洲。记者了解到,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内,我国“新三样”产品有质优价美的优势,加之满洲里口岸顺畅的物流环境和便捷的通关模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海外客户成为合作伙伴。

中国“新三样”产品正成为国际贸易舞台上耀眼的新星。作为我国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各国重要的国际大通道,近年来,满洲里口岸成为“新三样”产品出口重地。据满洲里海关统计,2024年,经满洲里口岸出口的“新三样”产品贸易值3.55亿元,同比增长39.4%。

二连浩特、满洲里铁路口岸是中欧班列中、东线两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在这里,被誉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披星戴月、跨越山海、加速奔跑、“链”动世界。随着口岸基础设施和查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及“铁路进境快速通关”模式的推行、智慧口岸建设的持续推进,中欧班列运行质效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二连浩特铁路口岸班列路线已由最初的2条增至71条,通达1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城市或站点,辐射国内24个省区的60多个城市,货物种类达万余种。

在满洲里铁路口岸,平均每天有5到6趟满载着汽车配件、家用电器、服装等各类产品的班列奔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行路线多达57条,贸易值由2013年的0.1亿元增至2024年的458.6亿元。

从最初的“满载出发、空车回程”到如今的“满载出发、满载回程”,10余年间,经二连浩特、满洲里铁路口岸的中欧班列越跑越多,过境班列约占全国总数的四成以上,通道循环也更加通畅。

近两年,“呼和浩特-乌兰巴托-伊斯坦布尔”和呼和浩特直达俄罗斯境内的全货运航线开通,开辟了内蒙古连接“一带一路”新的空中走廊,有效带动了中俄和自治区与中亚、中欧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2024年,鄂尔多斯市开通首条进境水果全货机航线,新鲜、高品质、价格适中的进口水果产品被快速配送至毗邻城市,丰富了市场品类,进一步畅通了经济大循环。

重头戏,还在后头。

早在去年3月底,一批由美国发运的进境货物经天津港在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通关。此次通关申报的货物为苜蓿草,货值约380万元。这是“区港联动”模式下进境货物在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成功通关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区港联动”,即货物在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通关,可以借助综保区便捷、高效的保税仓储服务,通过物流成本优势和综保区的相关政策补贴,持续提高企业进出口通关效率和资金周转率,方便更多企业经综保区发货出海。

在鄂尔多斯综合保税区,每日进出卡口的车辆络绎不绝。忙碌的作业画面,映射出鄂尔多斯综合保税区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是一家进口羊绒分梳企业,之所以把工厂从区外搬迁到综保区内,就是看中了综保区的政策红利。”内蒙古荣华羊绒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进入综合保税区开展保税仓储,解决了我们仓储资源不足的问题,‘入区即退税’也有效减少了资金占用周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远景动力技术(鄂尔多斯市)有限公司综保区分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内蒙古有12个公路口岸、2个铁路口岸和6个航空口岸,这些不靠海、不临江的辽阔之地,与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赤峰保税物流中心等兼具保税仓储、通江达海功能的开放平台,共同形成内蒙古向北开放立体式“黄金通道”,设施互联互通打通了货畅八方的“任督二脉”,内蒙古已成为向内陆、沿边开放的重要通道。

壮大落地加工产业 枢纽扩容提质

如何用好口岸“进”的产品,是推动高水平开放必须作答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内蒙古依托畅通的口岸通道做好落地加工文章,现已形成煤焦化工、粮油深加工、钾肥加工、木材加工、萤石精选、羊绒加工等8大类落地加工产业。

“2018年开始,我们从蒙古国进口油菜籽在二连浩特口岸开展落地加工业务,产品内销盟市的同时还外销到山西、陕西等多个地区。”二连浩特市浩田中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孙振博说。

2023年,二连浩特口岸启动实施“边民互市+落地加工”进口发展模式,2024年通过此模式创下的交易额高达5.15亿元。目前,该口岸共有落地加工企业20家、边民互助组16个、边民合作社1个,边民备案人数超过1.3万人,成为内蒙古口岸落地加工产业“领头羊”。

“边民互市+落地加工”进口发展模式,是国家支持边民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带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2024年,阿尔山口岸中蒙边民互市贸易区封关运营,并探索实施“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发展模式,招引鄂尔多斯、河北等地一批企业入驻,对蒙古国进口未梳羊绒开展落地加工,创下1.31亿元的货值。

2024年,内蒙古统筹安排资金2000万元支持阿尔山、额尔古纳、阿日哈沙特等5个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全区边民互市贸易区实现交易额7.8亿元,同比增长113%。

策克口岸是我国西北地区连通国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商贸中心、货物集散地和资源大通道,也是内蒙古第二大煤炭进口口岸。策克口岸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策克口岸有850余万吨进口煤炭进入企业加工增值后被运往全国各地,工业总产值突破35亿元,相比5年前翻了一番以上,带动了口岸经济与腹地经济联动,促进了“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

满洲里口岸是全国最大陆路口岸,每年有大量的木材、钾肥、粮油等资源经该口岸进境。借助这一优势,满洲里市推动“口岸货物+园区落地加工”联动发展,在满洲里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完成资源落地加工后实现资源转化增值,目前加工产业呈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之势。在木材产业方面,这里木材年均落地加工量可达560万立方米,形成集成材、木结构房屋、木门窗等多类优势产品;钾肥产业方面,合作区内有多家进口化肥资质企业,年落地加工量约15万吨;粮油产业方面,合作区内已构建形成成熟的农产品进口体系,涵盖油菜籽、亚麻籽等13个品类,年加工能力约135万吨。

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新增产业涉及二手车出口、车辆改装、贵金属精炼加工、班列运营、跨境电商、一般贸易等领域。呼和浩特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支持“口岸+腹地”联动发展,探索扩大进口铜精矿“口岸+目的地”联合检验监管试点,支持煤炭、铜矿等进口矿产资源落地加工。

内蒙古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枢纽。为此,内蒙古坚定信心做大做强落地加工产业,持续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和经济优势;进一步发挥枢纽带动贸易、贸易聚集产业、产业反哺枢纽的作用,持之以恒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内外循环互促

外贸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近年来,内蒙古利用自身优势和区位特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融入经济大循环,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2024年,内蒙古外贸整体实现稳中向好,外贸总量、增量、质量“三量”齐升,贸易“朋友圈”越来越大。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与全球158个国家开展贸易往来,与120个贸易伙伴实现进出口增长。

随着内蒙古外贸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新三样”产品、跨境电商等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

开放平台一头连着海外市场,一头连着国内市场,在畅通“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内蒙古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逐步构建起多层级开放体系。目前,内蒙古已拥有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5个边民互市贸易区、5个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15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3个综合保税区和5个保税物流中心,12个公路口岸、2个铁路口岸形成直通欧亚、向北开放的“陆上走廊”,6个航空口岸提供了向北开放的“空中走廊”,经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的货物可通江达海。在畅通经济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奔行在铁路口岸的中欧班列,驰骋在公路口岸的汽车,联通各国的空中航线,快捷高效的通关效率,持续壮大的货物落地加工业,无不诠释着一个催人奋进的事实——内蒙古向北开放厚积薄发!

一年春作首,万事竞争先。走进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各企业生产线开足马力,争分夺秒赶订单、抢进度;俯瞰主卡口处,满载世界各地货物的集装箱货车往来穿梭。

2024年以来,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业务门类不断丰富,定制化班列发运数量稳步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增势良好,自主品牌商品出口创历史新高。

在赤峰保税物流中心,货物入区查验、通关放行和国际商品派送有条不紊。2024年,赤峰保税物流中心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1.9亿元,同比增长106.7%,位列自治区5个保税物流中心首位。

外贸开放平台释放新活力,内蒙古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大力拓展开放新空间。

置身“十四五”收官之年的新征程上,如何推进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内蒙古以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化区域间合作的雄心壮志作答。

——更深层次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拓展同东北亚、中亚、欧美、澳新和新兴经济体的合作。

——做大外贸盘子,扩大二手车、“新三样”、中间品、农食产品出口规模。

——强化口腹联动、落地转化,深入研究出口商品上游来向和进口商品下游去向。

——进一步密切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等地区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又是一年春潮涌,北疆开放风正劲。这个春天,敢于拥抱高质量发展未来的内蒙古再出发——在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新征程上,我区厚植新优势、积蓄新动能,开放的路子将越走越宽!(记者 阿妮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