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其中明确: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这一要求直指农村高额彩礼乱象,呼应了“苦高额彩礼久矣”的民间心理。
这并不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高额彩礼问题治理。2022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这一问题高度关切。这既说明农村高额彩礼问题具有“顽固性”,也说明治理决心之大。
彩礼本身是民俗文化的一种,高额彩礼是攀比心理、面子文化滋生的结果。近年来,农村高额彩礼问题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种顽疾,在多个层面困扰着民生。
新华社曾针对部分农村地区高价彩礼现象做过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彩礼动辄二三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先提彩礼再谈感情”居然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新规矩”。由于高额彩礼明显超过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不仅加重了农民负担,容易引发因婚致贫等问题,甚至造成多起纠纷和悲剧。
高额彩礼现象折射的畸形婚嫁观,扭曲了婚姻本质,败坏了社会风气,早已超越了“家务事”范畴,成为一个牵涉面甚广、后果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高额彩礼只是表象,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例如指望彩礼养老,才是高额彩礼的强力推手。正如新华社报道指出,在长期的收送彩礼中,一些地方形成明码标价的地域“行情”,且表现出“条件越差彩礼越高、家庭越困难彩礼越高”的规律。这种现实情境裹挟着一些家庭“随行就市”,不愿改变。这也是农村高额彩礼问题存在较大治理难度的背景。
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必须多策并举、重点发力。一方面,各地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典型示范等方式,逐步引导群众更新观念、抵制陋习;另一方面,要将移风易俗纳入乡村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多多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扭转农村青年“婚恋难”局面。此外,也要关切一些家庭的难点和痛点,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应该看到,推进高额彩礼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有内容。唯有下大力气建设更为富裕文明的乡村,才能共同营造婚恋新风尚,才能逐步消解高额彩礼的“市场”。
在这一进程中,创新治理方式,是题中之义。河北省河间市作为第一批全国婚俗改革试验区,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促使婚事花费平均减少7万到15万元;四川西昌市成立婚俗改革数字化平台,助力文明婚俗;浙江台州市三门县在全省创新设立“县长颁证日”,倡导正确的婚姻价值观。这些新举措收到较好成效,带来有益启示。
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秉持长期主义,扎实推进,是不变的宗旨。
现代快报/现代+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