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仪征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月塘镗叉舞,它从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承载着当地民众的生活记忆与文化传承。如今,月塘镇山郑村李洼组村民李名康,正以自己的坚守,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据了解,镗叉舞是我市第一批非遗项目,起源于月塘镇,是当地农民在重大节庆期间经常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被收集整理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舞蹈队伍由当地劳作的男子组成,手持特制铁叉,随着铿锵的锣鼓声,舞起镗叉,场面壮观、气势宏伟。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更是古代当地民众祭祀祖先的仪式之一,生动展现了先民们的耕战生活。


李名康与镗叉舞的缘分,始于一次村里组织的学习活动。当时,村里召集了30多人学习镗叉舞,可最后真正学会的只有寥寥几人。回忆起那段学习时光,李名康感慨万千:“当时我们练习的动作,手面、手膀都肿了,一大块一大块的。镗叉舞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力气,特别是该用力的时候要用力,该柔和的时候要柔和,像向上抛的动作,得浑身用劲,才能把动作做得完美。” 在他看来,学习镗叉舞,下功夫的话,一个月就能学会;不勤于练习的话,很长时间都难以掌握。而且,这门技艺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没有基础的人不能轻易模仿。

随着时间推移,老一辈的镗叉舞艺人逐渐老去,会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李名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镗叉舞老一辈的之后,他们都老了,我们这代人会的也没有几个了。”

对于李名康来说,镗叉舞早已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会镗叉舞后,面对各种表演邀请,他总是欣然参加。每次表演结束,那种成就感都让他无比满足。逢年过节亲戚来了,他也会兴致勃勃地表演一番,亲戚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这更坚定了他传承镗叉舞的决心。


平时,李名康在家表演时,也会吸引不少乡里乡亲前来观看,大家都觉得十分精彩。他的坚持和热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他看来,过去人们没有太多娱乐方式,劳作之后聚在一起,舞舞镗叉舞,既能释放身心压力,又能锻炼身体,对身体特别有好处。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镗叉舞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依然值得被传承和发扬。

如今,随着年纪渐长,镗叉舞非遗传承人张修广已经无法再登台表演,而镗叉舞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依然值得被传承和发扬。李名康坦言:“我想申请非遗文化传承人,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来爱好它、学习它,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失了。”


李名康的传承之路或许并不平坦,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凭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镗叉舞,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