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县神泉镇澳角村傍海而生,这里的英歌表演内容极具海洋文化特色。

英歌舞,迎来前所未有的“泼天流量”。

今年春节,潮汕人有个聊不完的话题:英歌舞上了春晚。而过去,英歌舞对潮汕人来说如每天都要喝茶般稀松平常。不仅如此,春节期间,由南方歌舞团创排的春节定制版音乐剧《英歌》在广州塔剧场上演;2月2日,广东潮阳西门英歌队亮相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展示英歌舞的无穷魅力。

随着英歌舞登上春晚,走向世界,并持续“出圈”,潮汕地区以往的宁静被打破。春节期间,潮汕人潮汹涌,甚至有来自北方的游客专程千里迢迢,前来一睹英歌舞的风采。


惠城西一英歌队在路上拍下肖像。


惠城镇春节文艺游演活动,惠城西一英歌队表演英姿飒爽。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走进揭阳市惠来县,感受了原汁原味的英歌民俗。在舞台激昂的演出背后,村里仍保留着数百年传承的民俗文化,展现了地方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渔港里的“战神”与“舞鱼”

正月初一清晨,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澳角村的锣鼓声划破海风,一群画着脸谱、手持双槌的英歌舞队员踏着鼓点走上街头。


澳角村英歌游演队伍整装待发。


澳角村英歌游演队伍经过海边。

澳角村的巡游路线蜿蜒至海岸,英歌队员面朝大海挥槌,浪花拍岸应和着鼓点。队伍末尾的“舞鱼”表演更显妙趣——少年们手持竹编鱼灯,模仿鱼儿摆尾、腾跃。

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惠来神泉英歌是潮汕慢板英歌的代表,其表演内容极具海洋文化特色,于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澳角村独具特色的“舞鱼”,是这座村落向海而生的见证。

澳角村还有独具特色的“舞鱼”,更是这座村落向海而生的见证。澳角村渔业发达,鱼产品加工业兴旺,大部分村民都以海为生、靠海而食,因此人们通过日常的捕鱼场景,创作编制了一套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舞蹈,和英歌舞一样精彩。

油彩脸谱下的传承密码

潮汕人熟悉的槌声,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敲响新时代的文化节拍。


惠城西一英歌队队员绘画脸谱。


惠城西一英歌队队员绘画脸谱。

春节期间,惠来县惠城镇热闹非凡。《迎春醒狮》《金龙呈祥》《潮汕英歌》《潮起葵阳》《威风锣鼓》……充满地方特色民俗元素的春节文艺游演活动连续数日上演,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新春文化盛宴。


惠城镇春节文艺游演活动中,《景屏迎祥》展现借古颂今的传统技艺。

节目演毕,各支文娱表演队伍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进行游演。县城的主干道上,早晨八九点就开始有人守候在十字路口,期望一睹游演风采。一般来说,在开阔的十字路口,游演队伍还会稍微露两手表演一番。当地人都会满怀期待地站在道路两侧驻足观赏,不会闯进路中阻碍巡游队伍行进。

参与演出的“惠城西一英歌”于2023年被列入惠来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惠城西一英歌”与潮汕其他地区的英歌舞相比有其独特技巧和表演形式。它在叩槌基本槌法上将花样活指槌法、翻转槌法,威武的武术阵容和阳刚豪放的声音汇集于舞蹈,队员们需具有高大的身材和强壮的身体、粗犷的嗓音,传承学习时需从叩槌、练拳站马步开始练习。

与海讨食,敬畏大海,又祈求出海平安,孕育出惠来人“勇义尚气”的精神,勇敢、讲义气,每年见义勇为的案例很多。

海风裹着槌声掠过渔港,几艘归航的渔船正缓缓靠岸。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仿佛在回答一个问题:为何潮汕人愿以血肉之躯,托举这份“深沉的浪漫”?答案或许藏在三根线香升起的青烟里,在宗族祠堂的楹联上,更在每一个惠来人与英歌同频跳动的脉搏中。

来源 :广州日报(记者 :陈钧圣)

编辑:“和畅惠来”政务微信编辑部(编辑:动力猪)



“和畅惠来”政务微信是中共惠来县委宣传部(惠来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推出的宣传惠来、了解惠来的新窗口。“和畅惠来”坚持发布权威资讯,服务百姓民生,弘扬本土文化,彰显惠来特色。

垂询合作热线:0663-6681035

联系邮箱:HCHL336688@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