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1087—1154年。 宋楚州山阳人,字元渤。王资深子。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初诏试馆职,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守起居舍人,擢知制诰。十年以权发遣吉州换邵武军。洪皓使金归,人无敢过其居,洋独与往来,为人诬告与闻洪皓欺世飞语,以直徽猷阁出知饶州。寓居信州,有荷花水木之趣,因号王南池。善诗文,其诗极意镂刻,文章以温雅见长。有《东牟集》。
四面山田中独出二并峰正如假山 宋 · 王洋
黛色因依四面同,田间独并碧玲珑。
两家茅舍依山住,不在诗中在画中。
首句“黛色因依四面同”描绘了四面山整体呈现出的深青色调,这种颜色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沉稳、宁静之感。接着,“田间独并碧玲珑”一句,则将焦点转向了田间的两座山峰,它们并肩而立,碧绿而秀美,宛如精心雕琢的假山一般玲珑可爱。这里的“独并”二字用得极为巧妙,既突出了两座山峰的独特地位,又展现了它们相依相伴的和谐之美。
后两句“两家茅舍依山住,不在诗中在画中”则将笔触转向了山脚下的两户人家。这两家茅舍依山而建,与周围的山水景色相得益彰,仿佛不是存在于现实之中,而是置身于一幅精美的画卷之中。这种描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赞美和向往之情。
整首诗通过精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将四面山田中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大自然中的美妙瞬间,并将其定格在诗歌之中,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金山 宋 · 王洋
突兀波心倚翠空,他年金碧照鱼龙。
火烧水转休惆怅,且看中流树荫浓。
首句“突兀波心倚翠空”形象地描绘了金山矗立于江水之中,高耸入云,背靠青翠的天空的壮观景象。一个“倚”字,将金山拟人化,使其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次句“他年金碧照鱼龙”则是对金山未来景象的想象。诗人预见到金山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将以其金碧辉煌的面貌照耀着水中的鱼龙。这里的“他年”不仅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更蕴含了诗人对金山美好未来的期许。
第三句“火烧水转休惆怅”中,“火烧水转”可能暗指金山所经历的某种变迁或磨难,如自然灾害、人事更迭等。然而,诗人却以“休惆怅”三字,劝慰人们不要过于悲伤或忧虑。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正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真实写照。
末句“且看中流树荫浓”则将视角转向了金山周围的自然环境。诗人建议人们将注意力放在江中树木的浓荫上,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不仅是对当前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们心态的一种引导,即要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希望,保持乐观的心态。
登岩顶谒靖应祠 宋 · 王洋
独寻空翠到仙家,夹路香传数里花。
欲快平生无碍眼,烟霞顶上看烟霞。
首句:“独寻空翠到仙家”诗人独自一人,在翠绿色的山林中寻觅,最终抵达了如仙境般的靖应祠所在地。这里的“空翠”形象地描绘了山林间的幽静与绿意盎然,“仙家”则是对靖应祠所在之地的美化与神秘化描述。
次句:“夹路香传数里花”沿途的路上,花香四溢,香气能飘散数里之远。这不仅描绘了山间花朵的繁茂与香气浓郁,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满足。
第三句:“欲快平生无碍眼”诗人表达了渴望快速地度过一生,不受任何阻碍的心境。这里的“无碍眼”意味着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宁静与满足,视野开阔,心灵自由。
末句:“烟霞顶上看烟霞”诗人登上山巅,俯瞰着周围的烟云绚烂。这里的“烟霞”既指自然界的云雾和霞光,也寓意着诗人在宗祠祭祀后内心的宁静与纯净。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超脱。
弋阳道中题丫头岩 宋 · 王洋
昭君村里千年恨,神女峰前一梦成。
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生。
首句:“昭君村里千年恨”诗人借用了古代美女王昭君的典故,形容弋阳这个地方历史悠久,美女云集,但同时也留下了千年的遗憾。这里的“千年恨”既是对历史往事的感慨,也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次句:“神女峰前一梦成”神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诗人用神女峰来增添诗歌的神秘色彩,并表达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仿佛这些美景都是一梦之间成就的。
第三句:“不谓此州无美艳”诗人直接表达了对弋阳美景的赞美。他认为这个地方其实并不缺乏美景,有着令人惊艳的自然风光。
末句:“只嫌名字太粗生”然而,诗人也对弋阳的一些地名表示了遗憾。他觉得这些美景的名字起得太过粗俗,与美景本身不相称,从而流露出一种淡淡的遗憾。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美景与粗俗名字进行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题。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鲜明,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化品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