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区开展维护保养工作。
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刻辞卜骨,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考古发掘出土的甲骨文骨片。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参观。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中的商代,浪漫而富有想象。120多年前,甲骨文横空出世,拨开了尘封3000多年的商王朝的层层迷雾,“一片甲骨惊天下”。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得到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
1928年10月,考古学家董作宾在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挥出第一铲,拉开了中国考古人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近一个世纪来,考古工作者栉风沐雨,对殷墟持续发掘研究,它也成为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确的手工业体系……古老殷墟留下的宝藏众多。
一片甲骨惊天下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甲骨文无疑是分量最重的一类。甲骨文大多是接近于图画的表意文字,通过相对抽象的符号来刻画客观物象的最根本特征,既展现物象本性,又不失写意神态,画成其物、生动形象。
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一片甲骨惊天下”,是1973年在殷墟小屯南地出土的7000余片甲骨中一片代表性很强的甲骨,它是用牛肩胛骨的左上块为占卜材质,甲骨上方共保留93个单字,重点占卜11次,占卜王田猎的内容。
数据显示,已发现的甲骨文总计约15万片,其中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万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其中公认已识读的约占三分之一。甲骨文上都写着什么呢?专家解读了上面那些鲜活的内容,不仅有外交征伐,也有饮食宴飨,有婚丧嫁娶,也有流星、日食、月食这样的自然天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1936年殷墟发掘的YH127甲骨窖穴,出土甲骨文多达17096片,集中讲述了商王武丁时期的天文、地理、军事、农业等重要信息,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早的图书馆”。
威武的女将军妇好
提到殷墟,就不得不提到妇好墓。1975年,考古人员在殷墟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墓内埋藏了210件青铜容器,加上大批兵器、工具等,青铜器总重量达到1.6吨。此外,还有750余件玉石器和数百件骨器。
这会是谁的墓葬呢?考古专家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墓内109件青铜器上的“妇好”或“好”字铭文。此前,学者们在甲骨文上也多次发现“妇好”的名字。后来,经过学者的研讨和论证,确认墓主正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
妇好墓里出土了大量兵器,其中有几件非常大的铜钺。钺是军权的象征,体量越大说明军权越高,这说明妇好不只是一个王后,还是一位将军。她经常随商王武丁出征或自己带兵打仗,为武丁开拓疆域。另外,她也有柔美动人的一面。比如,墓葬里出土了数百件骨髻、簪子,还出土了调色盘、象牙杯,还有一些象牙制成的老虎。
你知道吗?殷墟博物馆的司母辛大方鼎也和妇好有关。“司”就是祭祀的意思,“母”就是母亲,“辛”就是妇好的庙号。妇好的孩子制作了司母辛大方鼎,用于祭祀她。
根据目前的考证,妇好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她的墓葬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并且,妇好墓还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综合新华社、大河网、央视新闻、光明网等
图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