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鲜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 《江城子•读西夏》
  • -威记
  • 乱世称雄两百年,兴于唐,卒于元。
  • 千里国疆,竟未入史藏。
  • 空留墓冢待人识,衬残阳,映苍凉。
  • 入夜捧书读西夏,战三方,镇八寰。
  • 细评无言,合页暗神殇。
  • 叱咤风云终过往,冇谁赏,又何妨?



01

新年刚开始,传出让人感到震撼的有关西夏历史的消息。

今天刷到一条消息,说2025年苏峪口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论证活动举行,公布了考古成果之一:苏峪口瓷窑址发现中国最早的“高石英瓷”。这一发现,将瓷胎“二元配方”从元代提前至宋夏时期。

这条消息,对于很多人来说,觉得也没什么好惊奇的。毕竟像“高石英瓷”这样的名词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懂,更谈不上有什么意义。

但是它对于中国瓷器的历史来说,就显得有些不同寻常了。



02

简单来了解一下这个“高石英瓷”:

在词条中可以看到,这个“高石英瓷”,跟“当代国瓷”关系密切。

我国瓷器历史悠久,从唐朝时期的“北白南青”两大窑系;到宋朝时期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到景德镇瓷的崛起,一直到清代中期,以公元1840年为节点,所生产的瓷器都是领先世界,享誉国际般存在,民间有“黄金有价瓷无价”之誉。

而从公元1840年开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陶瓷开始走向衰弱,以至于沦落成为地摊货和低档货的代名词。

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着手研制这个高石英瓷。却一直到了到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才由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终于研制发明高石英瓷成功,这一举扭转颓势,让中国有了完全超越欧美陶瓷材质的唯一原创瓷种。

除具有传统精细瓷器的所有优点外,它还克服了传统精细瓷器易碎、不耐用的致命弱点,机械强度是欧洲硬质瓷的两倍以上,尤其是热稳定性优于日本、英国皇家用骨质瓷。
其机械强度很高,耐急冷急热性能特别好,能够反复经受机械洗刷和高温消毒处理而完好无损,为传统细瓷和欧式硬质瓷所无法比拟。

1984年,以高石英瓷制作成的硅元瓷器被誉为“当代国瓷”。

简单一点来说,这“高石英瓷”被认为是现代才有的,之所以在山东被研制成功,是由于山东富产纯度极高的天然石英原料,

山东和宁夏,隔了一条青银高速,开车需要一个晚上多的时间。



03

并且还有一个“瓷胎‘二元配方’”。这又是什么?

公认的说法是,在元代以前景德镇制瓷一直使用一元配方,简单一点理解,就是把瓷石粉碎,然后直接制作瓷胎进行烧制;到了元代,才发明出“二元配方”并推广到其他产瓷区。

所以,在贺兰山的苏峪口的西夏“贺兰窑”中发现“高石英瓷”,对中国瓷器历史意味着什么?

说明比元朝还要早的西夏时期(和两宋时间平衡),在银川就有了这个以“高石英瓷”为主要原料,运用“二元配方”烧制的瓷器!

这个处在贺兰山苏峪口的“贺兰窑”所产之瓷器,属于精细白瓷。它胎白质坚,釉白温润,透光性超强;集两宋南北各个窑的精华,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它的发现,不但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烧造精细白瓷的空白,对于探索两宋时期我国制瓷业的交流与发展意义重大。

更是刷新了人们对于西夏瓷器的印象。



04

对于西夏瓷器人们都比较熟悉,以灵州“磁州窑”为主。

一般分为粗细两种:
粗瓷即胎土未经洗练,胎土中含一定量的砂,胎色泛红,器壁较厚。主要器形有瓮、缸、釜等器。
细瓷胎土经洗练,胎质细密,胎色浅黄或灰白,器壁略薄。主要器形为碗、盘、罐、壶、瓶、钩等生活用具及板瓦、滴水等建筑用材。

而对于西夏的白瓷,人们知之甚少。

这个考古成果的公布,足以让西夏瓷器迎来一个大放异彩的时刻。

可以期待,未来在苏峪口,人们可以旅游的不只是爬山了,可能还可以参观“苏峪口西夏瓷器博物馆”,

因为据说那里的制瓷作坊保存好、结构完整;和所知的灵州磁州窑属于“民窑”不同,这里属于是“官窑”,专供皇家使用,规格定格;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可以探究一下这里为什么会有独特而高超的窑业技术。



05

当然了,对于威记而言,这“贺兰窑”背后的历史更值得探究!

因为从中可以探窥到更多的西夏秘密和惊喜。就如同拜寺口方塔考古发现活字印刷术一样,同样震惊世界。

其实,这都是西夏文化侧面的反映和外显。

贺兰山苏峪口的“贺兰窑”的光芒之下,隐藏有多少窑工的辛酸和无奈?他们怎么会来到这里?背后是两宋的羸弱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

同时,“贺兰窑”也烧就了一部看得见的两宋和西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这就有待威记后续再讲了!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西夏那点事第8集!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