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梁大堵车
周茂
杨永远战友
中篇:
五道梁那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在4600m左右,举目四望,一片荒凉,稍微低矮一点的地方还有冰雪覆盖,由于找不到水源,所以不敢将发动机里的冷却水放来洗脸洗脚,便有战友提着铁质加水桶,(那个年代的西藏好像也没有塑料材质的加水桶,在滴水成冰的气温下,塑料材质桶会被冻裂)去将积雪装回,再用喷灯轰轰轰地对着铁桶加热。由于荒野之中气温太低,喷灯烧个十多分钟,桶内的雪块也未化完,更别说洗脸洗脚烧开水了,只好捧着积雪擦脸,洗去一些风尘,就着稍有一点温度的雪融之水,啃上两小块701干粮,勉强解决了晚餐问题,便开始准备睡觉。
我们那个年代的汽车兵,出门执行任务的时候,都是自带的由整套被褥打成的大背包,老兵们有办法多搞一点棉絮来做垫棉絮,背包便大一些,新兵们的背包便小一些。所谓背包,并非影视剧里所看到的豆腐块,而是用一块3m见方的旧篷布包上,然后用牦牛绳子紧紧缠住捆紧的大包袱。但是在这冰天雪地的五道梁旷野之中,谁也不敢在车箱上打开背包睡,那样冻伤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就只有挤驾驶室了。
李玉科战友打开背包,取出一床被子,我们各自穿上皮大衣,背靠驾驶室车门,两双脚就紧挨着放在一起,再盖上被子,两个人的身体加上皮大衣,被子,几乎就塞满了整个驾驶室,舒适的感觉基本上是没有的,只是由于驾驶室的阻隔,温度比外面稍高一点,两个人挤在这个小空间里,睡意基本没有,就天南地北地摆谈了起来,共同的家乡入伍,又同在营直当新兵,又下到同一个连队学车,共同的语言还不少。
我这个战友李玉科比我大三岁,入伍前已是大队团支部书记。新兵连时是我们的副排长,跑柳园时已是一连三班长,(后在部队转自愿兵,再后来转业到资阳石油车队,退休后长住资阳),我从入伍到现在,一直视他如兄长,这次同车而行,两人心中真的很高兴,谈家乡,谈部队,谈新兵连,谈老部队,反正话题很多,说也说不完。
挤在驾驶室里,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每隔30分钟左右,必须将车辆发动一次,因为在下午的时候,大家已经领会到了融雪化水的难度,所以不敢放发动机和水箱中的水,但由于天寒地冻,汽温应在零下十多度,时间隔得久点,水箱水泵发动机会先后结冰,而水在摄氏4度以下便会膨胀,时间一长,便会胀破水箱管和发动机缸体,所以,必须在冷却水结冰之前,将发动机启动至水温达到40度以上,然后再熄火,一会待水温降至接近冰点时,又必须启动发动机,如此往复,一晚上根本无法放心入睡。
那个年代,手机这类科技进步的产品尚未面世,只有闹钟可按时提醒人们,但谁也没有带个闹钟出门,只能看手表,但难免会有打盹失误的时候,所以,一听到有车发动的声音,其它车也就赶紧发动,也有一台车只有一个人的,稍不注意,一个盹打过,未能及时发动车辆,造成了水箱中的冷却水结冰,待再发动时,冷却水不能循环,发动机冷却水很快开锅,这时唯一一个办法,脱下皮大衣捂到水箱罩上,让发动机怠速运转,自然的冷风进不了,靠发动机的温度逐渐让水箱水解冻,使冷却系统循环起来,就正常了。
到了下半夜后,年轻人的瞌睡虫战胜了其它发动机的启动声,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车辆水箱结冰,车队之中只好采取一个办法,按车辆停放顺序值班,前一台车负责看时间,到了30分钟时,即时将车发动,然后下车去逐个将本车队其它战友叫醒,然后再轮到停放在自己车后的那个战友值30分钟的班,其它战友便可放心休息30分钟,不至于再造成水箱结冰了。
就这样在轰轰隆隆的发动机声和晕晕糊糊的感觉之中,迎来了第二天的早晨。
(未完待续)
李玉科战友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周茂:1972年11月入伍,在西藏军区后勤部独立汽车第二营服役,曾任副排长,于1981年3月退伍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