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古美》杂志自2018年起,由古美路街道社区党群办主办,以纪实特写、口述历史、回忆录、散文、故事为主,围绕社区文化主题,讲述古美人、古美社区的故事,既有生活点滴,也有名家大作。“今日闵行”推出系列选篇,让我们和《大家古美》一起,植根社区、共襄人文。
一古海盐与闵行
作者:吴寒松
浙江省海盐县,隶属于浙江嘉兴市,好像与北面的上海闵行区一点“不搭界”,然而,加了一个“古”字的海盐,就与闵行搭起界来了:海盐是浙江最早的建制县之一,始建于秦,那时海盐的疆域包括了上海的闵行。
我是澉川吴氏的后代,澉川是澉浦的旧称,今属于浙江海盐南北湖。因这个原因,我根据清代嘉庆年间出版的《澉川吴氏宗谱》,寻根来到了海盐档案馆。
此次寻根,令我惊讶的收获倒不是在澉浦古城发现了吴氏老宅的踪影,而是在新落成的海盐档案馆见到的一张地图。这是一张古代海盐的疆域图,在这张图上居然看到了上海的金山、奉贤、松江、闵行的相当一部分地域,原来都是古代海盐的一部分(见下两图)。
“先有海盐,后有秦朝”,古代海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沿着杭州湾北岸定居,孕育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翻开《海盐县图经》《海盐县续图经》等历史典籍,杭州湾北部的海宁、海盐、平湖、金山、奉贤、松江、闵行七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曾是一家。
据史料记载,澉浦吴氏是在明代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距今630年)由天台徙居海盐,清代又迁居海宁,后又定居上海,主要的一支现居住在奉贤和闵行,有意思的是迁来迁去,澉浦吴氏家族其实没有离开过海盐。
600多年来,澉浦吴氏家族名望显赫,代有杰出人物。其中,吴中伟官至刑部尚书,著有《友于堂文集》;教子有方的吴中伟四个儿子(麟瑞、麟征、麟武、麟士)都是杰出人才,在当时奉为一方官箴。吴麟瑞和吴麟征均为进士。吴麟征著有《家诫要言》,广为流传。还有吴仪洛著有《成方切用》《本草从新》《伤寒分经》等中医学术著作三部,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入《钦定四库全书》和《皇朝文献通考》;清代嘉庆十一年,吴良材眼镜的开业,一举成为延续两百多年历史的中国著名百年老店。
历史上,澉浦吴氏家族中不乏文学家、诗人、医学专家等各种人才。 今文所要特别介绍的是一位被编入《清史列传》的金石文字学家、篆刻书画家吴东发。他是澉浦吴氏第十三世孙, 贡生。被 18 世纪中国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钱大昕引为畏友。通金石文字,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吸收其不少的见解。后来又应阮元之聘,参加编辑《经籍籑古》。著有《群经字考》《读经笔记》《六书述》《石鼓文读》《商周文拾遗》《钟鼎款识释文》等。少年工诗文,以奇崛高古为特色,著有《遵道堂诗文集》《澉浦诗话》。亦工书画篆刻,素有“大篆吴东发,小篆邓石如”之称。
我为有这些祖先前辈而自豪。细算一下,我已是澉浦吴氏第二十世孙了。这次回到海盐,在海盐宣传部和海盐档案馆,以及澉浦镇文化站的几位领导主持下,不仅举行了与吴氏老人的座谈,还在澉浦文化站新老两位站长的带领下,游览了澉浦古城和吴氏老宅旧址,近距离观瞻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三尊吴氏老宅大门前的石狮。又前往南北湖,寻觅鸡笼山下的吴氏宗祠旧址。
据老一辈回忆,宗祠后来用作小学的校舍,所以在宗祠的旧址上,还保留了北湖小学的校名。有意思的是,我也特别喜欢《石鼓文》,习书由此起步入门,也是用《石鼓》书法,敲开了书法家之门。在我历年出版的书画集中,大篆《石鼓》总是列入首要版面。这难道是一个巧合?
研究家谱,了解历史。通过寻根溯源,可以清醒地认识自我。敬仰祖先,遵守祖训。去其糟粕,得其精华。在弘扬家族传统美德的同时,激励我为祖国的书法艺术在今天的发展和传承,做出应有的努力。
作者在澉浦吴氏老宅大门前留影
作者:吴寒松
文字内容:《大家古美》
编辑:石思嘉
初审:赵若楠
复审:姚怡莹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