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秦潇越的纪录片
当纪录片人走出孤独的创作房间,会发生什么?
2025年2月11日周二晚上,我们举办了Shanghai Doc Group第一次线下见面。40+位纪录片创作者在上海聚集,大家带着困惑、热情与项目而来,在寒冷的雨夜,从彼此的分享中汲取温暖与前行的力量。
以下为当日活动的回顾。
01
社群的诞生:
为什么要创建一个纪录片社群?
社群发起人秦潇越:
去年在德国莱比锡纪录片电影节上,我认识了一位伊朗裔导演。后来在柏林,我又遇见了他。他说在柏林,他们有一个纪录片社群,每个月都有一次聚会,大家会带项目来交流,也会进行资源共享。我想起我在柏林有一个认识的中国导演,但是我忘记名字了。他从社群里找到亚裔导演的头像截图给我,我真的就找到了这个人。我觉得非常非常的神奇,就是圈子可能真的很小。我想在德国可以搞这样一个社群,我们在上海也可以复制一个社群出来。所以我马上在微信朋友圈发了的消息,然后创建了小红书群。
为什么在小红书建群?非常值得说一下。我之前也创建过微信群,但是很快这个群就失去了它的功能。但是在小红书上,可能大家都是不认识的,可以有陌生人进来,我们可以把个人生活和这个社群隔离开来。大家可以在群里讲纪录片相关的事情,其他的就不要带进群里,不要让这个群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
我希望我们不要非常有负担地来做这件事。我们可以在一个工作日的晚上见面,比如每个月的第二个周二晚上,大家下班后就可以过来。我本来的设想是,10人以内就在我的工作室,20人以内我们就预订一个共享会议室。天气暖和的话我们可以在公园里面。我希望这是一个没有负担,专注创作的交流空间。大家可以在这里进行技术交流,共同进步;也可以资源互通,进行作品展示,找到工作机会。让孤独的创作者找到同类,让零散的经验汇聚成力量。同时,通过这种社群的支持,保持我们的身心健康。
02
参与者分享:
纪录片人的多元生态
当晚的参与者中,有纪录片导演、制片、剪辑师、美术师、动画师、自媒体博主、策展人、学生新人等。现场大家分享了自己创作的经历和困惑。每个人都填写了一张自我介绍的卡片。这张卡片将作为社群的会员卡,在后续的线下活动中继续传递。
以下,节录部分分享。
去年我也有去IDFA,我发现在荷兰的时候,那个环境会影响我很多。我每一天都觉得,天啊我应该赶紧动起来,要回去做事情。但是回到上海后,就觉得先休息一下吧,先过一个年或者怎么样,很容易就懈怠了。做纪录片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会得到很多对方给到你的启发。启发很重要。(导演/编剧)
我的片子有一年的时间投电影节都没有进,从最好的到走投无路投一下的节展,都被拒绝了。我很伤心,伤心之后很痛苦,然后我就创办了一个电影节,叫「野鸡影展」,专门放映我们这种片子。大家投节展野心可以高。特别好的电影节如果去不起,可以不去。「野鸡影展」欢迎你。今年是影展的第二年。(导演/摄影/剪辑/录音/影展创始人)
我之前拍剧情短片比较多,第一次做纪录片,主题是“我们学影视的人,现在都在干嘛”(《影视毕业生就业现状系列访谈》)。采访了很多人,更新得比较慢,更新在我自己的小红书账号上。(懒得哈喇)
我来是因为我很焦虑。我在给公司找选题,我找不到,找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大家有跟告别相关,跟父女、父子角色相关的纪录片选题可以和我聊一聊。(纪录片制片)
我是婚礼纪录片导演。大家结婚可以找我,我拍得还挺好的。我想了解的是在婚礼纪录片这个小圈子里,怎么提案?怎么拉到钱?去电影节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婚礼纪录片导演)
我们是电影自媒体博主,对纪录片感兴趣,接下来想开辟一条新的赛道,用做自媒体的方式去拍纪录片。我们欠缺的是拍纪录片的经验跟能力,但我们的强项是懂怎么做自媒体。希望能跟大家学习。(百万粉丝抖音自媒体博主)
我是做电影美术的,从业了15年。去年开始我想自己做剧情片导演。我也面临同样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待着,那个环境完全工作不了。我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起做事的小伙伴。我的老师跟我说,剧情片难推进,可以从纪录片入手。先干,干中学,积累一些素材。(资深美术)
我在纽约做过短片的制片和电影节的策展,最近刚刚回国。我发现,如果片子的商业价值偏低,就没有发行渠道。所以我那个时候就决定做策展,也参与策展了一些纪录片、短片的放映。我想把这样的形式也带到上海。我也可以把片子带到美国,因为美国没有放映许可这些限制。大家有相关的需求可以联系我。(策展人)
我是这里唯一戴老花眼镜的。04年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开始拍广告,接商业的片子,为了生存。我们拍了6部独立的纪录长片,其中有2部有龙标上映。我们在传统的制作纪录片的道路上走了挺远了,该走的地方基本都走到了。我的经验是,我们大部分的独立纪录片,基本上都没有亏本,但赚钱是没有的,因为还涉及到发行、宣传这部分的费用。 【导演还分享了很多内容,无法尽录,没有来的小伙伴就是说错过了。】目前我们很想找一些熟悉AI的人聊一聊。我们想要了解、学习,现在的技术怎么去支持我讲故事。我觉得讲故事的人都是在文科领域,但是跟技术方面的接触有点少。希望能跟技术类的人去交流沟通。(资深纪录片导演)
我是06年入行的,之前一直做录音,20年开始做摄影。我做的项目大部分还是商业类,但是这个没什么问题,先活下去,再找喜欢的题材去做,才能做到一个循环。我的工作是和声音相关,所以我找了一个题材,一个高中的聋人舞团,已经拍完了。最近做剪辑,累了,所以出来听听大家都在做什么。(资深摄影/录音)
我是大四的学生,我对纪录片感兴趣,但是实习的是另外的行业。我想分享自己对自媒体上纪录片的一个观察,我觉得有一些道德上的困境。比如拍平民就会被骂消费苦难,拍富豪就是跪舔资本。我很多同学喜欢拍流浪动物,绝育的镜头要打码,不然就是传播暴力。拍到路人挖鼻孔就是侵犯人家鼻粘膜的肖像权。最后的成片就像奶酪一样全是洞,每个窟窿都是平台审核员深夜加班的怨念。我6月份毕业,来这里想看看工作机会。(从无锡过来的哆啦B梦)
我原来在媒体做摄影记者,然后慢慢转向导演。之前做过一个短片,很可惜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在国内放映过,但我觉得那次经验是很有意义的。我现在想做的是一个关于数字劳工的项目,但是一直没有启动。这次来一方面是找找灵感,看大家是如何处理故事启动的问题,以及故事讲述的方式。另一方面想找上海在地的剪辑师,聊聊合作。刚才有老师提到AI,过年的时候Deepseek火了,我尝试用Deepseek和ChatGPT互相做访谈,再通过midjourney、剪映或其他成熟app,将形象拟人化动起来。我已经做了一个demo,但是我觉得太长了。之后有机会可以放一下。(纪录片导演)
在座的很多我的前同事。我大概做了4年的媒体,现在有三个小伙伴一起创业,做一个小工作室。工作室的运营是比较轻量化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导演,可以带项目。我最早在2017年拍过选秀的纪录片,是我第一个纯观察式纪录片。第二个项目起调很高,那一年是我离龙标最近的一年。当时的片子我们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结尾了,最后发在澎湃新闻,算是一个完整的交代。 希望在这里能认识一些freelancer,大家一起做项目。(导演/创业者)
我曾经也是纪录片导演,现在去了小红书当制片人。今天来一是找小红书博主,希望能有创作优质内容的小红书博主,欢迎大家来投稿。二是找供应商。以及我们公司内部也在做AI这些新技术结合的事情。大家有这方面的兴趣,欢迎找我来聊。(小红书制片人)
我们从业时间比较久。我在这行业18年,做纪录片16年。我们是夫妻档,主要做主流的纪录片。大家都说纪录片不赚钱,但我们最大的收入其实就靠这个,我们确实还能赚钱。开完年之后,我们已经谈了两个项目了。
今天来看到很多年轻的面孔,我特别开心。纪录片是我们两个人心里的情节,虽然为了生存我们会做商业做TC。我觉得大家要去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先去生存,然后不要抛弃自己的东西。纪录片的费用是可控的,因为纪录片基本上是独立的,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军队,然后去压缩成本。钱怎么都会出来的。哪怕在山洞里住几天,我能拍到我想要的东西都可以。我们都是跋山涉水,现在穿得感觉像个人,出去干活的时候什麼都不是,什麼苦都可以吃,但是心中那个梦想是在的。我们在这个圈里其实很孤独,身边都是商业导演,商业做多了就会出现一个怪圈。但纪录片是可以长久留存的,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的小朋友就很喜欢纪录片。希望大家都能坚持下去,我们也在坚持。(常驻南京但从宁波过来的夫妻档纪录片创作者)
03
模拟提案
现场以7分钟展示(3分钟片花,4分钟陈述),8分钟问答的形式,模拟了真实的提案现场。
以下是三个提案项目的简介,对项目感兴趣的朋友,或能提供帮助的朋友,可以联络提案人了解更多的详情。
《格外的活法》
庞玉红 yuhong.pang01@gmail.com
一句话介绍:
半路务农的夫妻俩试图把自然农法作为生活的基石,然而孩子和意外接踵而至,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农场的命运。
项目进度:拍摄中
需求:希望寻找到有长片制作经验的制片人,以及能共同讨论叙事创新形式的小伙伴。
《持摄影机的人》
卞晓强 2430904868@qq.com
一句话介绍:
一部带着摄影机侵犯/挑衅个体的VR纪录片。
项目进度:已完成拍摄,目前在后期制作阶段
需求:希望能得到剪辑上的帮助,以及VR纪录片技术上的支持。
《写字》
班富俊 2659187705@qq.com
一句话介绍:
门窗师傅中年遇恩师,坚持二十余年的书法爱好能否为他艰辛的生活带来新的转机?
项目进度:近 3 个月内完成拍摄,目前在后期剪辑阶段
需求:剪辑或有经验的编剧老师。
04
社群的未来:
我们能一起走多远?
感谢当晚现场所有朋友的坦诚分享。纪录片创作是一条漫长而孤独的路。选题、拍摄、剪辑、发行,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人陷入自我怀疑,遇到困难也只能自己扛。在这里,希望通过这种互相交流,让大家找到同行者,找到支持,获得鼓励。纪录片创作者可以是“一个人的军队”,但我们也可以是一支彼此支持的游击队。
很多朋友提到了创作上的困惑,比如:如何从一个想法开始一个项目?如何让自己的第一个片子被看到?创投的提案应该怎么做?如何计划节展的投递?在媒介方式多样的今天,应该坚持拍传统的片子,还是可以换一种形式呈现?等等。之后将组织专题的分享,邀请有经验的创作者来为大家解答创作和技术上的疑惑。今后也会保留更多的时间放在作品的讨论上。
希望上海纪录片社群能每月一次长久地做下去,形成互帮互助的社群。或许未来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大家的项目也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目前暂定每月第二个周二晚上7:00为固定见面时间。如果你也正在纪录片的路上孤独前行,欢迎加入我们!
纪录片是孤独的手艺,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再孤独。
关注小红书账号【秦潇越的纪录片】,或扫码加入社群,获取更多的信息。
第二期线下见面会的现场提案已开放征集,想展示的朋友可以将项目简介、片花(如有)发至 shanghaidocgroup@163.com。每次将挑选3-5个项目进行现场提案,给予反馈意见。
鸣谢:吴乐东 陈艳艳 提供场地支持
现场工作人员:王俐君 梁沁琳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