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近日,成都、武汉、郑州、西安、东莞、杭州、合肥有点“小郁闷”,因为它们非常看重的定位、头衔,不见了。
1、最近,国务院完成了对所有超大、特大城市的2035年版国土空间规划的批复,大家惊讶地发现:9个国家中心城市缩编了,只剩下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重庆,而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的定位中,不再有“国家中心城市”的表述。
2、央视在报道上述新闻的时候,列出了超大、特大城市名单。把之前自行(或被媒体)宣布晋级的城市“打回原形”,在央视列出的超大城市名单上,武汉、东莞、杭州不见了,这三个城市回到了特大城市的序列里;合肥则从特大城市名单里消失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来分析一下。
所谓超大城市,是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这是中国级别最高的城市;特大城市,是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但没有突破1000万的城市,处于城市的第二层级。
下图是央视列出的城市名单:
央视列出的超大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和天津。
特大城市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苏州等15个。
过去2年,武汉、东莞、杭州曾自行(或被媒体)宣布城区常住人口超过了1000万、晋级了超大城市,合肥宣布晋级了特大城市,现在怎么又被“打回原形”了呢?
或许有人会说,央视在列举上述名单的时候很清楚地说明了: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也就是说,这些数据是截至2020年11月1日(七普时间点)的,所以并没有直接否认武汉、东莞、杭州现在是超大城市,合肥现在是特大城市。
这种说法未必正确。
先看第七次人口普查之后,国家统计局通过“求是”杂志官宣的超大、特大城市名单:
的确,这个名单跟央视公布的高度一致。就连深圳为什么排名第三,而不是第五,都可以解释——因为深圳城区常住人口更多一些。
但请注意,这个名单上没有苏州。
所以,央视虽然使用的是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但做了修订,加入了苏州。
当然,加入苏州是有理由的。之前苏州的工业园区由于统计代码问题,被认为是“非城区”,所以这100多万住在苏州最核心区、房价最贵区域的常住人口,被默认为郊区人口,非城区人口。
后来经过苏州的沟通、交涉,这个BUG被修订了。所以,苏州被承认为特大城市。
但问题是,为什么最近两三年自行(或被媒体)宣布为超大城市的武汉、东莞、杭州,特大城市的合肥,它们的资料没有更新?央视依然采取了旧资料?
其实我之前曾撰文分析过:武汉、东莞、杭州宣布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晋级为超大城市,合肥晋级为特大城市,未必严谨。
中国的人口普查每隔10年搞一次,其他年份都是1%抽样人口调查估算出来的数据。
而且,城区常住人口是有严格定义的。比如代管的郊县、县级市,其城区居民不能统计在内。
其次,即便有些城镇不属于代管县市,但它跟中心城区不连接,而是孤岛性质的区域,也不能统计在内。
此前一些媒体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里的数据,就宣布哪些城市晋级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其实是非常不严谨的。
原因很简单,这些数据都是各地估计出来的,不是数人头普查出来的。而且那个年鉴表格里,关于人口的统计错漏明显,标准不一。
央视此次报道的时候,一定仔细核实过,所以没有采取过去两年媒体或各地自行宣布的“超大、特大城市名单”,而是征求了统计部门的意见,加上了苏州,其他的没有做改变。
下面我们可以从第七次人口普查前后,安徽、湖北各地人口数据的戏剧性变化,看看普通年份各地公布的人口数据有多么不靠谱:
比如合肥,2019年公布的常住人口是818.9万人,到了第二年人口普查的时候,查出来的人口是937万,此前漏掉了118万人。
而安庆、六安等城市,普查前多统计了50万人左右。
在武汉,普查也让人口暴增了111万,而三四线城市此前普遍多统计人口,孝感竟然能多统计65万人。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误差?
第一个原因是上文说的,非普查年份是按照1%抽样调查来估算的,所以肯定不准。
第二个原因是,此前大城市普遍要求控制人口,所以少报是必然的;小城市人口流失太多不好看,多报也是必然的。
最近几年情况变了,除了京沪之外,国家鼓励大城市人口多一些,所以多报应该也是常态。
搞懂了上述原因,你就会明白:为何央视只采用七普数据,最多修正了苏州的数据,其他的、自行或被媒体宣布晋级的城市,央视没有采信。
再看成都、武汉、西安、郑州被拿掉“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问题。
下图是9个此前被媒体称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务院批复中获得的最新定位:
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的最新定位和功能里,都没有出现“国家中心城市”的表述。
北京、上海的定位里虽然没有“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的表述,但实际定位更高。
北京是首都+四大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所以它向下兼容一下,就是“国家中心城市”。
上海定位也非常高,是5个国际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所以,上海当然也是“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这四个城市获得的,都是次一等的“大区中心”的定位。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国家中心城市到底是9个,还是5个?
要搞懂这个问题,需要回顾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
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最早在2005年由原建设部依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的。
当时,建设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10年)》,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4个大城市确定为首批国家中心城市。但这个规划上报国务院之后,未能获得批复。
2010年,住建部又委托中规院编制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中增加了重庆,后来这个规划国务院也没有批复。
但至少在主管部委达成了一个共识:国家中心城市就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重庆。
为什么选这几个城市?
中国的规划,历来看重行政级别、GDP总量、人口总量。京津沪渝是直辖市,所以要保证入选。至于广州,那个时代风头正劲,“北上广”的概念正在替代“京津沪”,所以也必须入选。
随后几年,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就断片了,暂停了下来。
2015年底,国家开始考虑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酝酿雄安新区和通州副中心),觉得京沪身上负担太重,需要减量优化发展。
国家发改委也行动起来,在随后的几年里接连通过发函、批复相关规划的方式,宣布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但这些城市一般会淡化“支持建设”,而直接把自己表述为“国家中心城市”。媒体也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区别。
为什么当时国家选中了这4个城市来支持,而没有选中经济更发达的深圳、苏州、杭州、南京?
大概是因为在那几年,对均衡发展的重视度高于“效率优先”。所以,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比如成都、武汉、郑州入选了。西安的入选,有“北方+西部”等多重理由。
现在,情况再次出现了变化。国家通过批复各地国土空间规划的方式,微调了各地的定位,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获得了修正。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又被“打回原形”,成了大区中心城市。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主要是因为部分城市实力不够,拔苗助长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影响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比如从经济总量上看,西安GDP只能排在内地城市第21位,不仅远低于苏州、南京,也比佛山低。郑州GDP也只能排名第16名,还没有无锡高。
如果看资金总量,西安、郑州的排名要好一些,但依然在前11名之外。
最近几年,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民生上做得都更好,实力更强,在国际上影响力更大的深圳、杭州、苏州都不是国家中心城市,凭什么要让这几个城市上?
其实在这次规划中仍被明确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天津和重庆,也缺乏说服力。GDP上,天津已经下滑到了内地第12名;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上,重庆连深圳的一半都没有,在内地排名第八。
重庆还是默认的西部第一中心,但事实上西部第一中心是成都。看看资金流和人流就知道了。成都的航空客运量已经超过了广州,跃居全国第三。而重庆辐射能力明显小于成都。
天津和重庆是直辖市,拿到手的定位很难被取消。即便城市功能并不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但这个头衔还是会长期维持的。
所以,对规划不能不重视,也不能太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