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太原的东社村正月二十五赶庙会,连唱三天大戏。恰巧当天是周六,我便打算去看看热闹,主要是想听戏。
恰逢是太原地铁1号线开通的日子,早上在迎泽区办完事情,便又到火车站附近体验了一番地铁1号线,当时地铁通道里人潮汹涌,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色。
回到家后吃完饭,急急忙忙开始写那篇关于地铁体验的内容,写完后发出去。有点疲倦,躺床上睡了一个多小时,起来已是下午5点。我心说,是时候启程去东社看戏了。
东社离我8公里左右,我决意骑电动车前往。这是一条我从未走过的路,居然路过了太原科技大学,还途经了一条废弃铁道。大约5点40多,我抵达了东昇家园小区附近,这里是东社赶庙会的主区域,我猜测这大概是回迁小区,里面的户主大多是原著村民。
在路口调头拐弯时,便闻到一股老式爆米花的味道,定睛一看,果然有个老头儿在做这个生意,他气定神闲操作着手摇机,边上是用塑料袋装好的爆米花。这个爆米花无糖无色,只有玉米本身的香味儿,按理来说挺健康,就是吃多了容易上火。
拐弯后把车子停好,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完全能感受到有不少附近人也在慕名而来,参加赶会,路边摆满了摊摊,有不少做玉米圈的,5块钱一大包,买上一包够吃半天了。
这种时候基本无需做什么攻略或看导航,只需跟随大众向前走便是。很快我无师自通找到主会场,是一个面积很大的菜市场,看招牌,这里同时也是小吃街。
附近都是高层住宅,不见村落民房。很明显,过去的村民们如今搬进高层里安了家,过上了城市生活,但还保留着传统的习俗,例如这一天的庙会活动。
进入主会场,瞬间更加热闹起来。各种摊摊看得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有卖香料的、有卖工艺品的、有套圈和打气球的、有卖各种烧烤炸串的、还有卖衣服的。在菜市场园区里,摊贩整整摆了4列,最中央的生意大多是炒制快餐与简易游乐场。
已是黄昏时分,但摊主们的生意却兴隆依旧,尤其是游乐场,老板腰间别着鼓鼓的钱包,用话筒大喊着“20一位抓紧了”,然后小朋友们鱼贯而入,纷纷坐上旋转座椅开启快乐飞翔。一边的碰碰车场地和蹦床场地也是热闹非凡,摊主们总喜欢用音响大喇叭来烘托气氛,空气里充斥着“伤不起”的流行音乐。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庙会司空见惯,只是今日得见太原东社的庙会,还是感叹社会在发展,摊位内容变得更先进和时髦了,且不说居然能看到卡丁车跑道(虽然非常粗糙),而且就连棉花糖都变成了更加可爱的卡通造型。
一个土噔噔的坡道入口,一位成熟男人挽着一位成熟女人步入这接地气的庙会园子里,女人红色裙子下的高跟鞋格外显眼。没错,这里有高层住宅,亦有时髦身影。她的那一抹红裙与整个看起来像标准城乡结合部风景的庙会场地形成鲜明反差。除了中年人,一位帅气小伙子也挽着亭亭玉立的年轻姑娘,目光在这些摊位上一一扫过,最后他们被一个戴孙悟空面具的烤肠摊主吸引,买了两根淀粉肠。
我站在了戏台下,距离晚间戏曲演出时间还有20分钟。戏台前已经坐满了几十个老人。他们大多是自带凳子早早在这里占好位置。倘若来的晚了,便只能在人群后面站着看,时间长了可遭不住。
这个戏台是用钢筋脚手架临时搭建的,但若不细看,不易察觉它其实是可拆卸简易建筑。戏台风格是山西农村地区常见的样式,戏台正上方,七面彩旗在风中烈烈飘扬。
夜色渐沉,空气冷冽,戏台下的人群越聚越多,灯亮了起来,有几个人高高举起手机,对着青色幕布开始录影。
6点半,戏台上方边角位,配乐师傅们开始挥动自己的手臂,当铜镲儿拍出“次敇次敇铛”的节奏时,我瞬间魂穿童年,回来了,回来了,这就是从小到大听到晋剧的戏曲前奏。
东社今年请的是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来表演,这个团队非常优秀,是晋剧文化的将来的中流砥柱,实际也是现在的主干力量之一。如今群众们可借人家办庙会而免费来此听戏,也算是有福气。
戏台上播报了今晚的曲目,正式曲目是《白蛇传》,在此之前,先演一段折子戏《渭水河》。
大幕缓缓拉开,演员登台亮相。关于周文王在渭水河边请姜子牙出山的剧情开始上演。我特别欣赏演员的台步,那一簇一频之间,颇具欣赏感。
戏台下的群众也越来越多了,不但有很多老人在此,还有许多年轻人也来围观。有人因为寒冷而做着广场舞动作,有人则踩着凳子将手机支架高高举起,不知是在录像还是在直播。
这出折子戏演了差不多55分钟,之后开始了《白蛇传》的演绎。可能是今年恰逢蛇年之故,不但央视春晚用了大幅篇章演绎有关白蛇故事的小品,就连太原东社村的庙会,也将《白蛇传》列为庙会正日子晚上的曲目。
我只看了第一场“游湖”,大幕重新拉开,在一簇云团里,白素贞与小青在西湖亮相,恰逢下雨,许仙撑伞而出。千古传颂的故事就这样以晋剧表演的形式开始再现。
太冷了,8点钟,气温已经下降到0度。我环顾四周,观众却更多了,人群之中,我特别喜欢两个小女孩,小一点那个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穿着厚羽绒服站在边边上。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望向舞台,眼神非常坚定,她显然是非常感兴趣,但个子太小了,所以不断蹦蹦跳跳试图能看到更完整画面。几次之后,收效甚微,她只好站向更远处,以图能看到舞台。
8点后,我离开了主会场,回到了家里。这次在东社看戏,算是弥补了我这几年没能回家乡村里参加庙会的遗憾,不管在太原还是晋中,每当晋剧的配乐声响起,我们总能找到故乡与童年的回忆,找到镌刻在成长中的印记。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如果你能关注我,那可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