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菜”是沪郊本地话。踏菜之“踏”,是指脚踏车之“踏”,“踏菜”即用脚踏车加拖车的方式运送蔬菜。那是一种特制的小牙盘载重脚踏车,车座垫下装有牵引拖车的插销,插销锁住拖车后牵引行驶。20世纪六七年代,天山路、延安西路每到傍晚会出现一道风景,近郊新泾公社的菜农送菜的脚踏车队伍绵延不绝。


20世纪60年代新泾公社天山大队菜农运菜拖车排成长队(新泾镇提供)

当年,北新泾老街西端有一个蔬菜交易市场。 蔬菜交易市场虽然坐落在北新泾镇,却不属于北新泾镇管辖,它是上海市蔬菜公司下属一个兼收购与供应的交易市场。 头天还在田间的各种蔬菜,第二天清晨就可以出现在上海市区好几十家菜场的摊位。

蔬菜交易市场每天下午到上半夜,人声鼎沸。下午市区各菜场的采购员进入交易市场。他们看货挑选,只要插上一根标着上海某菜场记号的竹签,表示这筐菜“名花有主”,别人不能再买。这些选定的插有标牌的菜筐过完磅后,由各菜场派来的卡车装运回菜场。


北新泾蔬菜交易市场

用卡车装运蔬菜既不经济,又给市场添乱,因为市场场地有限,同时开进几辆卡车就堵得不能动弹。有的菜场派来的卡车只装几筐菜,还造成运输资源的浪费。最早发现这一弊端的是紧邻交易市场的美满村庄家宅生产队的销售员。他向市场负责人提出,不如将这些菜场采购好的蔬菜让他们社员用拖车运送,采购方节约了运费,生产队社员增加了收入,市场内也不再因车辆装货而拥堵不堪,岂不是三赢?

交易市场采纳了庄家宅销售员的建议,从此市区大部分菜场取消了卡车装运,让有运输能力的生产队多了一项业务——脚踏车踏(送)菜 。装满一拖车的蔬菜毛重在八百斤以上,最多不超过千斤,因为拖车的两个轮胎承受压力是各500磅。


1975年新泾公社程桥大队蔬菜装篮待运(新泾镇提供)

“踏菜”是个好差事,也是苦差事。 说好差事,是挣得工分高,短途两小时可来回的,可增加一个劳动日工分(10分),长途四至五小时往返的增加两个劳动日工分(20分),不论长短途,外加2角钱的点心费。 如果所在队10分工值3元钱,加10分等于加3元,田里做一天价值3元,下工后踏菜又挣3元,那可是高收入啊! 说苦差事,是强体力活。 原美满村村民庄老先生回忆道: “春秋天日子还好过,寒冬腊月踏菜,身上出汗,甩掉棉袄踏车子,眉毛结霜,停下来打寒颤; 大伏天踏菜,柏油马路晒得发软,拖车行驶在发软的路面,要多出一倍的力气……”

尽管辛苦,当年生产队劳动力人人抢着报名,不仅壮劳力参加,就连妇女和老伯们都要求参加。以致许多生产队采取排班轮值的办法去踏菜,有钱大家赚。原努力村张家宅的村民张洪德回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20岁出头,当仁不让地加入“踏菜”行列。他踏菜最近的是送中山西路沪西体育场边上的长宁蔬菜供应站,最远的要送到虹口区的三角地菜场。让张先生至今唏嘘不已的是,踏菜最怕单独行动。要是遇上中途爆胎、断链条之类的事故发生,那就悲催了。张先生摊上了,那天他踏菜的目的地是南市区的国货路菜场,又赶上下大雨。踏到新华路定西路口,拖车突然爆胎,无法再走。已接近子夜,找不到修车的店家。还不能离开车子,车上装着800多斤蔬菜。他只能等到下半夜同村送菜的社员返回时,用别人的拖车装上自己车上的菜筐,再往国货路菜场送货……

待到年终结算时,张先生一年挣下的工分在生产队里竟然是头挑。数着那一沓崭新的人民币,心里那个美呀,嘴都合不拢。踏菜的艰辛抛之九霄云外。


20世纪80年代新泾乡程桥村年终分红情景(新泾镇提供)

新泾乡的程桥村南龚家宅生产队紧靠程家桥集市。 程家桥也有个市蔬菜公司下属的收购站。 南龚家宅生产队得地理之先,承担踏(送)菜的运输任务。 新泾镇原机关车队队长、南龚家宅村民周玉华回忆道,当年他只有十四岁,为减轻父亲的体力负担,他开始了帮父亲的踏菜推车。 父亲脚踏车拖钩上挂着装载千斤蔬菜的拖车,稍有一点坡度,父亲就只能站立起来才能把踏板踩下去,豆大的汗珠摔八瓣。 当年的小周下了自己的脚踏车,走到拖车的右后侧,右手扶着自己脚踏车车把,左手推车。 左手酸了,就换到左后侧用右手推车。 可别小看这一臂之力,有和没有大不一样。 宅上同行的爷叔们羡慕他父亲有可以帮着推车的儿子。


踏菜上桥有人助推省力不小

新泾镇文化站原站长、庄家宅村民胡敏豪回忆道,1964年春,正值“学雷锋”高潮,庄家宅生产队团支部向生产队长建议,团员青年参加“踏菜”的四个月里不发点心费,积累起来买电视机,给全队社员观看,队长同意团支部的这个美好建议。

于是,20多个小伙子四个月不发点心费,攒下了500元款,凑够一台前苏联产的红宝石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的购货款。花了许多周折,在市百一店五金交电柜台买下了这台电视机。1964年初秋的一天,美满村庄家宅生产队成为全国最早拥有电视机的生产队,引来四村八里的村民来围观。


20世纪80年代新泾公社努力大队使用手扶拖拉机运送蔬菜(张凤岐提供)

踏菜踏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被拖拉机、卡车运送所取代。到了1990年代“菜篮子工程专用车”出现在马路上,“踏菜”已成老辈菜农的记忆。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作者:姚志康

插画:王小龙

编辑:张 理

责编:廖且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