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火车站,被誉为最文艺的火车站,去年开园到现在,游客络绎不绝。

这里是金燕西和冷清秋分手的车站,是陆依萍送别何书桓的车站,更是朱自清写下《背影》的车站。

语文课本里的《背影》,只有1300字,字字不提爱,却洋溢着满篇的父爱。

当年的朱自清只有19岁,他要去北京大学读书。

而朱自清的父亲则要在南京谋工作,于是父子俩在浦口火车站分别。

文中的那几个橘子,是父亲对孩子的爱。

从中山码头乘坐轮渡,大概3分钟就抵达浦口码头,出了码头就是浦口火车站的旧址。



浦口火车站始建于1914年,是津浦铁路终点站,也是中国首座火车轮渡码头。

在民国时期,这里是南北交通的命脉,现存300米月台、英式钟楼等建筑群。

巴洛克风格的拱券长廊下,墨绿色墙砖泛着苔藓般的幽光。



在1949年,这里成为渡江战役中"京电号"小火轮抢运解放军过江的见证地。

2013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如今,浦口火车站转型为民国风情文化街区,更是带来不一样的风景。

街区里,旧时光的印记斑驳可见。



茶铺。



旅社。



旧物仓。



还有雪糕车,80年代的回忆统统向你席卷而来。



仿佛跟卖东西的小贩多说两句话,你就会回到那个曾经无忧无虑的童年。

街区内满是红房子别墅群,红砖让整个建筑显得复古且时髦。

长江水汽浸润的暮色里,三十七幢红砖小楼沿着津浦路次第铺展。这些诞生于1917年的建筑群,像一盒被时光氧化的铁皮糖果,在梧桐树影间透出醉人的锈红色光泽。



当蒸汽机车吞吐着白雾驶过,整条街的拱券门窗都在震颤,抖落出民国年间的金粉余韵。





英国进口机制红砖砌就的墙面上,至今能辨出"泰晤士"钢印的凸起纹样。

当夕阳把红砖烧成熔岩质地,建筑群便进入时空折叠时刻。



某个瞬间你会看见:穿阴丹士林旗袍的女学生抱着《新青年》跑过连廊,黄包车夫用毛巾擦拭车座上未干的血迹——那可能是某位革命者奔赴刑场前最后的体温。

街区的墙壁上,添上了彩绘。

当蒸汽时代的煤灰墙皮与21世纪的丙烯颜料相遇,浦口火车站的百年砖墙便成了会呼吸的画布。













一张张车票,把人带入另一个时空。

在街区的中央,朱自清的雕塑赫然伫立,手中还有一个橘子。

雕塑为2023年完成,惟妙惟肖。



穿过街区,就是火车站台和铁轨了。

虽然已经封存,却带着时代的厚重感。





他是朱自清的父亲,曾经为了买几个橘子而攀爬过的站台,看起来也多了几分可爱感。



当江轮汽笛穿透薄雾,恍惚可见长衫与西装在廊柱间交错,听见皮箱滑过水磨石地面的清脆声响。

朱自清父亲当年翻越的栅栏早已消失,但北侧雨廊第三根立柱底部,有人新刻了行小字:"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是他反复去给你买橘子的127步"。

我曾去过扬州的朱自清故居,门外的墙壁上,也是《背影》的故事。

甚至有一段还致敬了南京浦口火车站。



当年的朱自清19岁,父亲送他去北京读书,原本不打算去送了,但是左思右想还是放心不下。

在车站看到了卖橘子的,朱自清想自己过去买,但是父亲却对他说:“你站在此地不要动。”

看着父亲的背影,朱自清不停地落泪。



而文章并不是在当年书写,而是在6年之后,那时的朱自清已经25岁了,也成为了孩子的父亲。

他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父亲了。



朱自清的父亲,当年也是官员。

但是因为他个人问题,被人告发,所以不得已离开原先的职位,到千里之外的南京来谋职。

虽然年轻时风光,但是年老时生活困顿窘迫,也让朱自清很心疼父亲。

在扬州故居里,还陈列着朱自清当年被北京大学文科录取的通知书。

他的名字,在第一个。



这也是让父亲感到欣慰的事情了。

当汽笛声穿透梧桐叶隙,锈迹斑驳的月台同时承载着:民国长衫的文人离愁,渡江战役的军号余响,影视剧里的爱恨胶卷和游客手机中的光影碎片。

你还知道哪些浦口火车站的故事呢?

评论区里告诉阿栈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