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什么是中央一号文件?专有名词该如何理解?为方便读者更好、更快了解文件内容,新京报记者对其中的新名词、专业词汇以及名词背景,进行了相关梳理。

1

中央一号文件

为何叫中央一号文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发布《第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其中,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今年又连续二十二年发布以“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2

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

在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方面,文件指出,将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做好资金筹集和分配。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是指通过市场化或政策调节手段,协调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平衡区域发展差距、保障粮食安全。横向补偿机制旨在通过跨省利益协调,实现产销区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补偿机制在经济上将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破解“产粮大县、财政穷县”问题;工作上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共同体意识;生态上推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3

大食物观

自2023年至今,“大食物观”已经连续三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今年,文件指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大食物观”,即突破“粮食即谷物”的狭义认知,主张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全域拓展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预计到2035年,我国食物产业链条将健全完善,食物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建成,食物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4

森林粮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意提到: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这也是“森林粮库”首次在文件中出现。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需要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要粮食。我国幅员辽阔,拥有34.64亿亩森林资源,可提供高品质的“森林碳水”“森林蛋白”和“森林脂肪”,是天然的大粮库。据统计,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2亿吨,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也是构建多元化食品供给体系的有力支撑。

5

家政兴农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推进家政兴农行动。“家政兴农”是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亮相的新名词之一,但若仔细翻阅历年文件就会发现,包括家政在内的服务业,一直是文件所鼓励的农民增收渠道之一。为有效提升家政服务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成效、巩固家政扶贫成果、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2021年,商务部等14部门发文,要求到2025年,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的渠道更加通畅,家政服务对带动就业、保障民生的作用明显增强,家政扶贫成果进一步巩固。

6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持续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近年来,各类政务应用程序、公众账号、工作群组已成为党员干部办公、管理、学习的重要工具。“指尖办公”为基层工作开展提供了巨大便利,但也滋生出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有些地方应用软件、工作群组过多过杂;有些单位各搞各的信息报送系统,同样的资料经常多头报、重复报;有的地方将关注点赞、转发评论等纳入工作考评。此前,中央层面就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已发布了多个文件。

7

“三支一扶”计划

在完善农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方面,文件要求扎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科技特派员、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三支一扶”计划此前曾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过三次。“三支一扶”,是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全称为“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计划”。计划自2006年启动,通过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特定领域服务,缓解基层人才短缺问题,同时拓宽青年就业渠道,助力城乡协调发展。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