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此次大会围绕“传承· 创新·开放·融合”主题,院士大咖、专家学者齐聚盛会,围绕络病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各领域展开学术论道,在此次大会同期召开的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大会“冠心病与心律失常”主题分会场,数十位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冠心病与心律失常的规范管理、中西医结合治疗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学术报告、专家对话等形式,分享络病理论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成果,展现络病理论指导下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科研突破。
会议分为两个主题单元进行,其中“冠心病规范管理”主题单元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高传玉教授任学术专题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周亚峰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定尹教授主持。
在学术分享环节,三位相关领域专家分别从国际指南、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系统阐释了冠心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作了主题为《2024最新欧洲CCS指南解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展望》的学术报告,解读了2024年欧洲CCS(慢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的四大更新要点:明确冠脉痉挛/微血管障碍的病理机制重要性、强调改善预后为目标、提出早期足量药物治疗原则及个体化管理策略。她指出,传统治疗手段对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局限性,而基于中医络病理论研发的通心络胶囊,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心肌无复流等机制,显著降低心梗患者的主要不良事件风险。研究显示,通心络可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并对稳定性微血管心绞痛的治疗产生积极效果。临床应用中,通心络被国际指南推荐用于微血管性心绞痛(INOCA)及心肌梗死相关微循环障碍(CMVD)的治疗,在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CS开辟新路径。
海军军医大学梁春教授作了《冠脉微血管功能评价与治疗进展》主题学术报告,他强调,中医脉络理论在解决微血管病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心络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心肌微循环,从而减小心肌无复流和心梗面积。在CTS-AMI研究中,通心络胶囊在标准西药治疗基础上,可显著降低急性心梗患者30天和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降幅达36%),且安全性良好。这一成果不仅写入中国专家共识,更被欧洲心脏杂志收录,标志着中药循证研究迈入国际主流视野,为破解微血管病变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高传玉教授对《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专家共识》进行了专题解读。该共识首次将通心络列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CCS)的A类推荐用药,覆盖急性期治疗、二级预防及介入术后管理。研究显示,通心络通过“双向强保护”作用改善微循环与心肌细胞保护,显著提升患者预后,是首个在急性心梗和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获得A类推荐的创新中药,也是首个在冠脉介入术后(冠心病二级预防降低心血管事件)获得A级推荐的创新中药。通心络的循证证据覆盖冠心病全病程管理,体现了中药现代化的重要进展,在患者治疗中也展现出显著的临床获益。
随后,包括杨跃进教授、梁春教授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院王显教授、北京市第六医院刘肆仁教授在内的四位与会专家还进行了面对面学术对话交流,就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判断与评估、冠心病的个体化治疗、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等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专家们的互动,参会者们对冠心病治疗的前沿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会议的“心律失常规范管理”主题单元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中国医院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任学术专题主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齐晓勇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廖德宁教授以及曹克将教授四位专家学者主持。
在学术分享环节,三位相关领域专家分享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作了《冠心病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防治:任重道远》主题学术报告,他指出,中国年心脏性猝死(SCD)病例约54万,尽管当前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手段已有进展,但仍面临巨大的挑战,现有药物仅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预后。目前其团队正在开展参松养心胶囊降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SCD风险的全国多中心研究,有望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专题介绍了参松养心胶囊SS-AFRF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一年内复发风险40%,同时显著降低术后3个月及6个月房颤负荷、延缓首次发生房扑/房颤时间,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为持续性房颤患者提供了一种创新、有效、安全、可长期使用的优化治疗方案。该研究于2024年8月登上《欧洲心脏杂志》,成为中医药抗心律失常领域里程碑式成果。
上海同济大学东方医院浦介麟教授作了《整合调律 快慢兼治心律失常:机制及临床研究》主题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参松养心胶囊如何通过调节多离子通道及非离子通道的整合作用,弥补西药治疗室性早搏的不足,并有效提高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效果。从离子通道机制解析参松养心胶囊的“快慢兼治”特性和“多靶点整合调节”的优势。临床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通过多离子通道调控,既能减少房颤负荷,又能改善窦房结功能,实现快慢心律的双向调节,且对心衰、窦缓合并室早等复杂病例安全有效。尤其是在冠心病伴室性早搏的治疗中,参松养心胶囊显示出优于传统西药的疗效。
在随后的面对面学术对话交流环节,李毅刚教授、黄鹤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丁春华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宫丽鸿教授围绕临床中使用参松养心胶囊的治疗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SS-AFRF研究成果对房颤治疗领域的影响、临床治疗房颤策略的制定、参松养心胶囊的临床治疗获益等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探讨。
中医药是我国的伟大医学宝库。中国工程院院士、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及学术带头人吴以岭教授,致力于络病理论创新转化研究40余年,围绕络病理论创新转化不断取得显著成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研究更是取得重大突破。围绕通络药物展开的相关研究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通心络与参松养心胶囊的循证突破,标志着络病理论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进入精准中西医结合新阶段,成为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性进展。本届分会场既聚焦国际指南更新,又凸显中医药原创优势,展现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科研思路。随着络病理论创新与现代化研究体系深度融合,中西医结合心血管防治正迈向新的更高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