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莲新幼儿园的教师吴瑛完成一场“蝶变”——

在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育下,迅速成长,如今出版了个人专著,主持省市级课题3项,还被评为“梅州市高层次人才”“梅州市优秀教师”。

“我会扎根粤北教育一线,为孩子们带来更好的教育。”吴瑛说。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早在2012年,广东便启动“强师工程”,每年安排5.04亿元专项资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改革;

201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2021年,广东启动实施“新强师工程”,持续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

2024年,广东在教育强省建设的“八大工程”中部署实施“新强师工程”,将弘扬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广东教师总量近170万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省建设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后,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去年10月,广东2024年第四场师德巡讲活动,“全国最美教师”、梅州市兴宁市第一幼儿园园长黄柳平分享了自己的从教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她带领团队用废旧物品自制2000多件玩教具,为山区条件有限的孩子们带去同样快乐的童年;在教研员和幼教专干的岗位上,她走访300多所幼儿园,让每个乡镇办起了中心幼儿园。

“为了山区的孩子、为了山区幼教的发展、为了优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这三个信念塑造了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黄柳平说。

奋斗在立德树人第一线,教师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广东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标准,规范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选聘录用、考核评价、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定期注册的首要内容;

每年9月组织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遴选师德建设典型案例,举办师德征文和微视频征集活动、师德论坛、师德巡讲和专题辅导讲座;

严肃查处师德违规行为,严格落实教职工准入查询制度,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和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工作指引,坚决将严重违规违纪人员清除出教师队伍……

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广东不断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德规范,全面营造良好师德师风氛围。

南粤大地,一批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不断涌现。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63岁的陈湘生辞去深圳地铁总工程师的职务,来到深圳大学从教。早已声名赫赫的他,为何在花甲之年投身教育事业?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土木工程人才,我想在有生之年,尽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问。”陈湘生回答。

全方位培养“大国良师”

华南师范大学首届“国优计划”开班,首批遴选出的43名理工科学生,将分别进入到8个学科教学领域深造。未来,他们将成长为硕士层次的中小学科学类教师,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

师范类院校是培养培训教师的主体。

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师范”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和师范类专业。

华南师范大学打造“两化两性”的“新师范”体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采用“2+2两阶段培养”“学院书院双院制”“双导师制”“双实践制”等创新模式……广东11个师范院校还与21个地市共创“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打造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

培养大国良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全链条”缺一不可。


2024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在华南师范大学开班。

依托师范院校,广东建设了11个省级中小学(中职)教师发展中心、149个市县教师发展中心、269个省级教研基地、280所校本研修学校、526个省级“四名”工作室,构建形成了协同发展、互为补充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2024年10月29日,广东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项目(2021—2024年)展示了结业成果——

培养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490人,其中2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23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65人获特级教师称号,斩获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分别达60项、383项。

推动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是广东深入推进“新强师工程”实施的重要抓手。

自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以来,广东已累计遴选1500名学员参加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省级培养项目,培养教育家型教师。


广东以骨干教师为示范引领,带动全省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2024年3月,广东启动了新一轮名书记、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四名工作室”建设,入选的526个省级工作室涵盖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等不同类型。

广东全面落实教师全员培训,明确每名教师每5年应接受不少于450学时的培训。2023年,广东18.03万名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骨干教师、校(园)长参加了轮训。

作为“老师的老师”,教研员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

广东基础教育教研员数量实现了历史性增长,从2020年的2308人增长至2023年底的5577人,增幅达141.6%,其中正高级教师占比为3.5%,高级教师占比53.87%,实现量质齐升。2021年以来,立项建设了372个省级基础教育教研基地。

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广东教师队伍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近五年,广东幼儿园教师群体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从12.21%提高至30.69%;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比例从12.28%提高至19.67%;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从60.62%提高到64.79%。

乡村教师队伍逐步壮大

“我想带乡镇的孩子探索更大的世界,在他们心中种下美的种子。”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毕业后,刘伟文选择回到家乡,成为汕尾陆丰市陈佛庇纪念学校的一名数学兼美术教师。

广东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义务教育的短板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短板在教师队伍。而今,选择回到乡村从教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广东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吸引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优秀教师、青年人才走向乡村一线、投身乡村教育。

让人才“下得去”,广东“不拘一格引人才”——

开展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互派教师、校长和教研员支教跟岗,每年选派支教人员不少于1260名;

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银龄讲学计划”等系列政策措施,补充约7万名乡村优秀教师,逐渐缩小城乡间师资力量差异。


让乡村教师“留得住”,广东“真金白银”加强保障——

在全国率先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省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超250亿元,每年惠及乡村教师约30万名,补助标准在全国居前列;

全面落实“两个不低于或高于”政策,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联动机制,县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乡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局面得到扭转,部分地区城镇学校教师还主动要求到乡村学校任教。

让乡村教师“教得好”,广东多措并举齐发力——

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有序开展教师交流轮岗,推进师资优质均衡配置;

依托数字化手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粤教同一堂课”在农村地区的应用;

组织优秀教研员和教师聚焦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教育教学关键问题,开展全学段全过程教研帮扶……

2024年,广东还启动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培养资助计划,每年投入1000万元,培养100名有乡村教育情怀、有理想责任担当的乡村教师,计划实施5年。

“农村的教育太需要兢兢业业、甘为人梯、勇于坚守、默默奉献的老师去守护孩子们的成长,点燃孩子们的生命之光。”入选“薪火计划”的台山市大江镇中心小学校长周茂华说,将继续扎根农村,为培育好农村的孩子,做好农村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来源:南方+客户端

编辑:广东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