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蒋齐:执着于一条绿意盎然的路
宁夏日报记者 智慧
从实验室到荒漠沙地,从田间地头到农户炕头,住宁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蒋齐的8年履职路,始终与“绿色”紧密相连。自2018年首次履职以来,他提交的27份提案均获积极回应,为推动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蒋齐(左)在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宁夏日报记者 李宏亮 摄
“提案不是绣花枕头,得带着泥土味、沾着露水珠。”2月17日,身着白色大褂的蒋齐,向记者介绍他在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的一次次推倒重来的实验设计和造林实践。
翻开去年的提案,《关于加大“三北”地区荒漠化治理资金支持力度》的建议透着滚烫的温度。文中他用来自基层生产实践的调研数据说话,提出了增加国家补助资金的建议,提案建议得到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吸收采纳。2024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了《生态保护修复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对“双重”“三北”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由定额补助调整为按项目实际成本管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中央投资支持比例分别为60%、70%、80%、80%,进一步提高了生态项目的补助标准。协调财政部印发了《“三北”工程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地方可结合实际,合理测算退化林、退化草原等保护修复成本,中央财政按照项目总投资的80%予以支持。
除了荒漠治理,跟老百姓利益相关的事情,也是蒋齐关注的重点。去年关于《加强农药分解物的危害研究,助力耕地保护和农产品安全》的提案也得到了各方关注,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蒋齐还积极参加了由宁夏农林科学院组建的春耕备耕和农业生产科技服务团,和同事一起到盐池县,入村进行指导帮扶。
今年,蒋齐的目光再次锁定了科学治沙。“目前,我准备了两个提案,一个是科学治沙理念的科普宣传,另外一个是发挥文博场馆阵地作用。”蒋齐说,沙质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而许多人对于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治理在科学认知上还比较容易混淆。只有大家都懂科学治沙、参与治沙,生态安全屏障才能筑得又高又牢,美丽中国才能早日实现。此外,他还建议挖掘文博场馆的文化资源,以新颖的展览展示,让文博场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固阵地。
年届六十,蒋齐的履职脚步依旧匆忙。从提案建议到政策落地,他将每一份提案化作“撒向春天的希望之种”。“生态治理是一场接力赛,只要还能走,我就会继续用脚步丈量这份责任。”他说。
记者手记
在与蒋齐委员交流的过程中,仿若踏上了一场穿越实验室、荒漠沙地、田间地头与农户炕头的奇妙旅程,见证着他为“绿色”事业执着奋进的8年履职之路。
作为林业与草地生态专家,蒋齐有3个“办公室”:有显微镜的实验室、荒漠的定位观测站、老乡家的炕头。正是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劲头,让他的提案连续多年件件都能得到回应,推动相关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那些从基层生产实践中千辛万苦得来的调研数据凝聚着他的心血,也成为他提案中最有力量的说明。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