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头的小吃摊上,滋滋滚烫的油锅中,面糊渐渐凝固,一个个油煎粿在油中尽情翻滚,泛起金黄色,边缘处更是散发诱人的焦香,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肚里的馋虫也被勾了出来,只盼这美味能快点出锅。
这是很多临安人记忆中的场景,是儿时最爱的美味之一。油煎粿,又叫“油灯粿”“油墩粿”,不同地方有不同叫法。要是问现在哪里还能吃到油煎粿?很多临安人的回答都是:吕家弄。从临天路进入吕家弄,没走多久,就会看到“骆氏油煎粿”。老板娘骆女士是“90后”,也是第七批临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煎粿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吕家弄,别人都称呼我为‘油煎粿’老板娘,有时候连老板娘三个字都省去了,直接称呼我为‘油煎粿’。”骆女士一边说笑一边熟练地将事先和好的面糊装进特制的长勺中,放入沸油之中炸一会儿,长勺内壁那一面的会熟透,然后再把模具中的面糊倒出来,模具内壁会形成一个碗状的面壳。
根据喜欢的口味,在定型后的面壳中放入各种馅料,再淋上一层面糊,放入沸油中炸8分钟左右,金黄酥脆的油煎粿就可以出锅了。无论是哪一种馅料,炸好的油煎粿造型玲珑,呈圆台状,外壳金黄酥脆,内馅鲜美绵软。
一旁等待的顾客小张,接过新鲜出炉的油煎粿,还没凉一会就一口咬了下去,“嘶,有点烫!不过,真香啊!”小张是来临安旅游的一名“00”后,也是个标准的美食“打卡”爱好者。在杭州下沙上大学的他特地在周末坐地铁来到临安,为的就是吃上一口热气腾腾的骆氏油煎粿。
“她家的油煎粿在小红书上很火,早有耳闻,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尝一尝。”小张将各种味道都尝了个遍,此外,他还“代购”了10个拿回去给宿舍的同学们品尝。
本地人也爱这一口。“我是老客啦!”说话的是艾大爷,艾大爷今年70多岁,住得不远,经常没事的时候散步到吕家弄,买一个最传统的萝卜丝味的油煎粿当作“下午茶”。
“我们小时候没得吃,哪里舍得用这么多油炸油煎粿,一年到头,只有田地里花生收割后送到油坊里换新油的时候,才舍得炸上一些‘油煎粿’吃。”在艾大爷看来,那时候一年也吃不了几次的油煎粿,可以犒劳盼了一年油水的胃,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油煎粿,他依旧觉得“真香”。
骆女士说,除了本地“忠粉”和在小红书上看到来打卡的外地食客,自家的油煎粿还“坐”过飞机去广西,“那是广西的一个顾客订的,真空包装好后通过顺丰快递寄过去,不过我们现在不接需要快递的单子了,容易坏、碎,所以最好还是来现场购买和品尝,保证好的口感。像现在天气冷,我们一天能卖400个左右。”
骆女士与油煎粿的不解之缘,还要从二十几年前说起。“我们祖祖辈辈都会做油煎粿,我是跟着我爸学的。”大约在2005年,骆女士的父亲在玲珑山赶庙会卖油煎粿,当时十几岁的骆女士就去帮忙,父亲临时有事的话,她也可以“独当一面”,帮着父亲支撑起油煎粿小摊。
“那时候我做的一般般,品相没有父亲做得好,但是口味也还是可以的。”刚开始,骆女士就边帮忙边学艺,边学艺边帮忙。这时候,她还未曾想过,十几年后她的油煎粿会在临安小有名气,还被评上非遗。
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当时十几岁的骆女士先后去厂里上过班,去杭州做过导购,还自己办过养鸡场,但是时间都不长。有一次,她看见路上的行人手上拿着烤饼,突然意识到,自己向父亲学做油煎粿的手艺完全可以再“拿”出来,给自己谋一份生活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说干就干!可是,那时候父亲也早已不做油煎粿的生意了,做油煎粿的工具也早已生锈损坏或丢弃了,上哪去找做油煎粿最关键的长勺呢?骆女士沿着临安的大街小巷,苦苦“寻觅”了一天,也不见长勺的身影。
天色渐黑,没有找到长勺的骆女士有些沮丧地站在路旁。一位70多岁的大爷听闻她是“找勺子”未果,而刚好他知道有个老伙计开的铺子有这种特制的长勺卖。就这样,在这位大爷的帮助下,骆女士花费25块“觅”得一对长勺,从此开启了她的油煎粿生意。
油煎粿,食材很简单,就是把常见的各种食材组合在一起,用面糊裹起来,但是就是这么简单一炸,却能炸出一种别样的滋味。“刚开始的时候,只有萝卜丝和南瓜丝两种口味。”回忆起油煎粿小摊刚摆出来的时候,骆女士说,没想到生意真的还不错,原来有很多人对这种传统食品感兴趣。
随着八方食客的到来,她的生意越来越好。2014年起,她将吕家弄上的小摊扩大经营,在口味上,她根据临安人的口味进行了创新。“现在一共有萝卜丝、雪菜小笋、青椒笋干、香菇肉末、牛肉辣椒5种口味。”骆女士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好起来了,对油煎粿的内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变的是,无论卖多少个,每个都会手工制作,“只有手工做的,才是那个味。”
来源:临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