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23日凌晨,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举行颁奖典礼。中国电影《生息之地》导演霍猛摘获最佳导演银熊奖,这也是时隔6年,华语电影在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再次斩获奖项。
姚晨监制,霍猛第三部长片“擒熊”
《生息之地》是霍猛导演生涯的第三部长片,由王隽担任出品人,徐春萍、姚晨监制,影片以真诚的创作、真实的演绎带来一个孩童视角的乡村题材故事。
影片以10岁小男孩徐闯的视角出发,从挖掘和重新安葬受难祖先散落尸骨而开启,讲述了河南周口霸王台村中李家的故事。据悉,创作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拍摄这部电影,电影内部时间也是一年的春夏秋冬,霍猛在映后表示,“它提供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里面,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浓烈的情感关系,同时也看到变化的可能性。”
导演霍猛在映后发布会谈及整个创作时谈到,“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中国的乡村几千年来造就了中国人身上非常动人的品质,比如勤劳、善良、坚韧。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非常幸运能生长在一个传统的中国乡村的尾声,科技和技术开始进入村庄,中国开始发生巨大的经济飞跃,这样的一个时刻。”
中国电影与柏林电影节半个世纪的情缘
本次拿下银熊奖,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影迷们并不陌生,柏林电影节与中国电影缘分甚深,早在1975年,中国电影就登陆了柏林,《沂蒙颂》和《草原儿女》在展映单元亮相。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在柏林电影节更是锐不可当,从中国第一部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的《燕归来》,到中国第一部获得金熊奖的《红高粱》,8年时间里,共有5部中国电影入围。尤其1988年,张艺谋捧起金熊奖杯的一幕,已经成为很多观众难以磨灭的记忆。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柏林电影节上,依旧存在感很高:2019年12部华语作品入围,2023年15部入围。同时,《白日焰火》《推拿》《长江图》《地久天长》等影片也都斩获大奖。
而此次,有两部中国电影角逐主竞赛单元,《生息之地》最终获奖,亦可以看作站在新起点的中国新一代导演的“突围”,在全球化语境与本土叙事的张力中,以真实可触的生命肌理重构世界电影版图。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