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2024年五大学科竞赛获奖名单公布,2025年的“强基”破格全名单,也就正式出炉了——截至2025年2月13日,据已有统计,这届通过获得五大学科竞赛金牌、银牌而具有“强基”破格入围的学生共1984人次,其中,来自四川的124人

有家长可能好奇,拿到“强基”资格,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可以降分入读顶尖高校。比如全国最顶尖的C9高校(清华、北大、哈工大、西北工大、中科大、南大、复旦、上交大、浙大),“强基”录取线能比统招生低5到30分;

第二,本硕博一条龙,不用卷考研。大部分“强基”学生可以“本-硕-博”连读,公派留学、奖学金也是优先安排。

说到这,还有家长可能对强基计划还不太了解。简言之,强基计划,其全称为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始于2020年。

强基计划的招生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面向成绩优秀综合素质优异的普通考生,第二类则是学科竞赛银牌及以上考生。截至2024年,强基计划在全国的试点高校已达39所,面向四川招生的有35所,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历史、哲学、古文字学、基础医学等基础学科以及核技术、生物育种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相关专业。

问题也就来了:既然这个招生政策“优惠力度”如此大,那么,哪些孩子适合走这条路?如果也想走这条路,家长和学生们该如何提前做准备?这条赛道,又是否如想的那般完美呢?



如果你还认为“强基”是一个很冷门的特殊招生类型,那就大错特错。

近年来,从C9高校的录取人数及对应渠道来看,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强基”是招生人数最多、上岸机会最大的一个。

据统计,2024年清华大学内地总招生3500多人,其中“强基”录取900人,占比超25%;北京大学内地总招生约3002人,“强基”录取890人左右,其中非破格生561名,占比接近30%。



而且,从2024年开始,不少高校是越来越喜欢“强基”学生:西安交通大学扩招50人,中国农业大学扩招25人,武汉大学扩招15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扩招10%,上海的4所“985”高校面向“强基”的招生专业数量与招生人数均有增长。

不仅是清北高校,可以说在整个‘985’高校群里,‘强基’都是最主要的招考方式之一。”某高中学校强基相关负责人肖老师说道。

高校为何如此青睐“强基”考生?肖老师认为,这和目前国家人才培养思路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我们的基础学科人才是比较匮乏的,为了实现高精尖技术方面从0到1的突破,就更加需要选拔和培养能够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人才。”

换句话说,高校如此重视“强基”考生,那自然也是会重点培养的。



那么,该如何获得强基破格录取资格呢?学科竞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录取办法上看,强基计划不仅对五大学科竞赛获奖学生提供了直接破格入围的机会,而且所录取的学生不占用强基计划省份名额。

从历年录取数据上来看,“竞赛生”一直强基计划的主力。

2021年,四川省计划投放数仅有287人,但实际录取人数达到了329人,超出计划人数52人之多,这里面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录取的五大学科竞赛获奖入围学生。

2023年,也有40余名竞赛生被录取。再具体一点来看,根据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官方消息,2023年清北两校在川招生强基计划共录取考生85名,用这份85人名单去对照2022年5大学科竞赛的获奖名单,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曾获得学科竞赛“省一”及以上的奖项。

此外,肖老师提到,在高校强基计划的笔试和面试环节,考试题目或多或少都涉及竞赛相关的知识点。

因此,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强基计划和学科竞赛在人才选拔上的思路,其实非常一致。

那么,要走“强基”这条路,参加学科竞赛是否是必备要素呢?

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招生对有竞赛背景的孩子都比较感兴趣,毕竟五大学科竞赛的学习难度还是比较高的,也是衡量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果一定要按学习难度和含金量来对五大学科竞赛排序的话,应该是数学>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肖老师补充道。

“不过,竞赛只是强基的敲门砖。”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竞赛并非入围强基计划最主要的渠道。是否录取还是得看学生在面试或笔试环节的具体表现。

另外,现在高校强基计划的入围和录取办法也趋于多样化,考生除了可以凭高考总分成绩入围,单科成绩也成为评价标准之一。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入围成绩计算方法为:入围成绩=高考成绩(不含政策性加分)+数学高考单科成绩*0.2。未入围的第一类考生中,如有高考数学单科成绩取得满分的,可破格入围学校考核。而华东师范大学甚至将数学/语文的单科成绩比例提高到了50%。


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2024年华东师范大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所以,即便不是竞赛生,只要基础学科成绩足够优秀,要去争取强基录取资格也是没有问题的。



“强基”为什么让不少考生觉得香?本硕博连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多数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都会单独制定培养方案,一般都会采取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并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如“3+2+X”或者“3+1+X”,即只要符合转段要求,大三就能申请免试攻读本院研究生和博士。

但这种模式是否适合所有学生呢?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考生提前考虑清楚: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尤其是本科期间是无法转专业的。

所以,贯通培养,确实省时省心,但也意味着一旦选择,大多数人都需要一条路走到底。

2024年8月,2021级的“强基生”完成“转段”,即结束本科阶段的学习,转至本校研究生或直博,进行继续深造。但是,从去年部分高校的“转段”数据来看,并非所有学生都会选择继续留在本专业深造

根据南京大学官方消息,2021年强基录取209人,如今公示名单有166人成功转段,转段率在79.4%左右;复旦大学2025级强基转段公示名单共127人,对比其2021年的录取人数163人,转段率约为77%;武汉大学目前已公示的2025年强基转段公示名单共104人,如果按2021年的强基计划招生人数150人计算,那么2021级强基生的转段率约为69%。

《南方周末》曾采访过几位首届“强基生”,其中就有同学表示,自己大学三年的就读体验并不好。“学得很痛苦,高中的时候物理就必须吃力,到了大学发现课程更难。”因此,即使成绩能够达到“转段”要求,她也纠结是直博还是仅仅读到研究生。



对于小学和初中的家长们,可能更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走强基计划呢?

其实,这一点在强基计划的文件中就有十分明确的表达。“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


图源:阳光高考网

“有志向”被放在了首位。“基础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难度大,而且非常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意愿十分关键。”肖老师强调。

其次就是有兴趣和天赋。热爱是重要的驱动力,决定了学生下限,而学习天赋则决定了上限。“如果用一种客观的标准去衡量的话,这种天赋可能表现在学生的数学和物理成绩上。”也就是说,如果这两科的基础比较好,那么孩子或许就有走“强基计划”的天赋。

所以,如果要总结孩子是否适合走“强基”,那就要回答三个问题:

1.基础学科成绩是否拔尖?

2.是否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门学科?

3.又是否愿意为了这个专业学习吃苦?
并且,家长和学生还要摒弃掉“强基=降分录取”的想法。从表面上看,强基计划的录取分数线的确比统招分数线低了5-30分左右,但“降分”只是一个结果。“本质上来讲,高考分数是强基计划的评价标准之一,只是折合成85%之后看上去更低了而已,但是占15%的综测难度并不低,不能将这两个分数线放在同一个维度进行比较。”肖老师解释说。



如果孩子符合上述三个问题,那么,家长们该如何规划呢?

首先,从时间来说,最好从小升初的时候开始,选择有贯通班或竞赛实力较强的初中。“尤其是那种可以初高中六年贯通培养的,会比较好。”肖老师建议。

目前,目前成都市不少头部学校都有市级拔尖创新项目班,比如成都四七九和成都教科院附中都有强基计划项目班,成都二中和石室天府、石室成飞都有科创项目班等等。一个班一般招收30人。招生以中考成绩为依据,在达到省重点的基础上,按照数学成绩或者数学+物理的成绩进行投档。



从课程来看,强基班都设有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文科六门强基课程,对标国家强基计划要求。

不过,不同的学校的培养模式上也各有侧重。比如部分学校的强基班要求学生在暑期夏令营的时候就确定竞赛学科,并在高一进校后就参加竞赛课程和强基课程,直到高三上结束,原则上不能退出;但是像教科院附中这种,则是“高考+强基”双优模式培养。

进入强基班之后,规划问题就不用家长费心了。毕竟,这些强基实力的学校,既有教练资源,也有课程资源,还要有赛后文化课的安排,家长只需要配合学校安排即可。

还有一些家长比较心急,想要知道12岁以下的孩子有提前“强基”的必要吗?

对此,肖老师持否定的态度。比如前不久,中国计算机学会发布了CSP-J/S的相关通知,对CSP-J/S(非专业级软件能力认证)及NOI系列竞赛的参与者设置年龄门槛(当年9月1日前满12周岁)。“这也算是一种信号,在12岁以前,还是以培养娃娃的综合素质为重比较好。”

所以无论是“强基”还是“搞竞赛”,家长都不必焦虑,拔苗助长,更不用为此从小报班。“有一些机构纯粹就是蹭热点,其所谓的‘强基班’、‘丘成桐班’、‘贯通班’,其实本质上没啥区别,什么火就换什么名字,并非真正的‘强基’,纯粹智商税。对于这类机构,家长一定要注意甄别。”肖老师提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