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23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22日发表题为《我们需要一套能反映世界复杂性的新制度》的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亚前外交官、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戴维·莫里斯。文章摘编如下:

形势正在改变。美国似乎正在疏远作为旧世界秩序支柱的欧洲盟友,撤回对它曾帮助建立的联合国体系的某些机构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支持。进入21世纪20年代,我们正目睹一场由一系列重大变革构成的“完美风暴”。

人们对国际主义的信任已经崩塌,种族民族主义抬头,催生出以民粹主义为特征的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对抗以及冲突。然而,不论来自哪个领域,有国际交往经验的企业及领导人都明白,应对风险靠的是建立信任,而非破坏信任。

在我的《风险新时代手册》一书中,我提出了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国际主义理念,以适应当今更加多元、多极化的世界。过去几十年来的相互依存关系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经验之上的,即在经济日益融合的过程中,国际行为体通过不断协商规则、规范和实践,能够实现互利的结果。如今,面对科技与气候领域的风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制定国际规则、规范,并开展合作。

然而,随着世界发生分裂和走向极化,这些历史经验似乎已被遗忘。许多人盯上了蛊惑人心的政客和替罪羊,而不是耐心地关注经济表现、安全与社会凝聚力。西方似乎陷入把风险夸大为灾难的二元思维,无法充分应对各种干扰。

人类可能向着一个存在多种世界观、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互交织的多极化世界转型,而这个过程颠覆了二战后的二元地缘政治竞争逻辑以及短暂的美国“单极时刻”。如今很明显,与近几十年来欧美普遍的假设相反,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太可能西方化。因此,跨文化理解将变得愈发重要。

新型国际主义必须从应对共同挑战的需求中获得全球使命感,为全人类提供更大的安全与繁荣。应对气候危机、确保新科技保障人类安全而非破坏社会凝聚力,这些或许能成为激励人心的动力。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新的世界秩序不仅要拥抱多样性,还必须秉持不干涉原则。在当前发展阶段,不干涉对中国来说并非难事。中国的叙事是它不希望把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强加于人,而是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包容。

在亚洲及其他地区践行这一承诺可能会带来巨大益处。但对美国等其他大国而言,放弃干涉要困难得多,因为它们习惯了毫无节制地施加影响。(编译/涂颀)


2023年7月25日,莫桑比克马普托省皮科科村学校的孩子们站在装有中国援助的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房屋前。(新华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