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持续为织密野生动物保护网寻策发声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鞋底要沾上泥土,建议才能扎根现实。”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加班加点修改材料。近年来,他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把履职工作与科研、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奔赴全国多地,深入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保护区和科研机构实地考察。
今年,任海计划提交《关于完善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网络进而构建国家动物园体系的建议》,希望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支实招、献良策。他建议,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导统筹,联合发改、住建、农业、海洋等部门,构建跨部门的国家级动物迁地保护协作框架;另外,要构建国家动物园体系,推动形成国家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更好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以科研精神确保建议质量
任海长期致力于自然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多年来,他带领团队系统研究了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中乡土树种的定居限制机理,提出了利用护理植物解除限制的有效对策。
“人大代表的身份赋予了我更多社会责任感,我要努力发挥自身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以科研精神确保建议质量。”在任海看来,人大代表履职尽责容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唯有深入一线、扎实走访、潜心研究,才能找准问题、剖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
早前,任海在野外考察时发现,生态保护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在自然保护地内的重叠问题,直接影响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连通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他走访多个自然保护地,与当地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和社区居民进行交流,于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建议,建言保留在自然保护地内的永久基本农田中的高质量耕地,不改变其生产空间属性,不调出自然保护地。
自然资源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相关部门答复称,将自然保护地内的“永久基本农田”这些“天窗”纳入生态红线统一监测、科学管控范围极为必要。自然资源部正在组织起草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测及保护成效评估技术指南》,已考虑将生态保护红线周边一定区域纳入监测范围;同时,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试点工作,探索将生态保护红线周边的破碎、零散的永久基本农田“天窗”适度整治、集中、优化,将新产生的生态空间按程序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
建言构建国家动物园体系
迁地保护是指将因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或无法在原地生存的野生动植物,转移到适合其生存的其他地方进行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方式,通常用于保护濒危物种,避免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灭绝。今年是任海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三年,野生动物迁地保护是他重点关注的议题。
任海介绍,我国动物迁地保护机构包括动物园、水族馆(海洋馆)、繁育中心和救护中心等。其中,动物园主要承担陆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救护。
当前,尽管我国动物园的动物迁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一方面,动物园的建设与管理涉及多个行政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责任归属比较模糊,执行力度有待增强,还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另一方面,部分动物园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空间受限,科研与科普定位模糊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动物迁地保护的需求。
“构建国家动物园体系是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级的关键抓手,这需要凝聚跨部门、跨领域的保护合力。”任海呼吁,建立国家级动物迁地保护协同机制,可考虑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导统筹,联合发改、住建、农业、海洋等部门,构建跨部门协作框架,明确权责边界并优化管理架构。
在任海的设想中,国家动物园作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核心载体,应在物种保育、科研攻关、基因库建设及公众教育等领域达到国际标杆水准,其核心职能包括:系统性实施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工程,构建全链条物种保存网络;集中展陈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旗舰物种,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搭建全民自然教育平台,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共识。
“在具体操作层面,希望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推动动物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尤其是要在濒危物种繁育、遗传资源保存和疾病防控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任海建议,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如设立动物保护基金,支持动物园建设和迁地保护工作;同时,要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增强全社会对动物保护的关注和支持。
记者手记
根系深扎专业 枝叶通达民意
早春时节的华南国家植物园中,任海踩着晨露穿梭,偶尔止步观察,陷入思索中。
在任海心中,全国人大代表就像植物,既要深扎专业土壤,更要通达社情民意。科研数据、管理事务、履职材料在笔记本里交织,他总能在阐述问题时精准定位“思维枝干”,找到“问题根系”,又延伸出详实的“建议枝叶”。
任海的建议内容,看起来比较偏向科学研究范畴,但实则关乎人民的幸福生活。“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是基础,而动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是关键。”他说。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