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姜驿乡,金沙江北岸的崇山峻岭间,隐藏着一个自然风光旖旎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傈僳族村落——阿拉益村。在这片土地上,杞连珍以其卓越的才华,通过傈僳族民歌这一艺术形式,将这份悠久且独特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2024年,杞连珍被列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杞连珍生于1966年,小学文化背景并未阻碍她对傈僳族民歌的热爱与传承。阿拉益村,这个被傈僳族民俗文化浸润的乡土,为杞连珍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在这里,民歌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傈僳族人民自己的“第二语言”。


自7岁起,杞连珍便跟随奶奶杞李氏学习傈僳族民歌。奶奶是当地著名的民歌手,从小奶奶就教她唱傈僳族的童谣《挖猪槽》《老爹挖马蜂桶》《哄娃娃调》等,到后来杞连珍的母亲又教她唱《哭嫁调》《改切铺》《跳神调》《叫魂调》等传统的傈僳族酒歌、情歌,还教会了杞连珍如何紧跟时事即兴编唱,这些歌曲不仅承载了傈僳族的历史与文化,也使傈僳民歌得以传承。


傈僳族民歌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内容与多样的形式,无论是生产活动中的劳动歌曲,还是婚丧嫁娶时的仪式歌曲,都充满了浓郁的风情与鲜明的特色。


杞连珍说:“我们的傈僳民歌,你去山上捡柴要唱捡柴的歌,割草时就唱割草的歌,挑水时就唱挑水的歌。”与生活紧密相连,正是傈僳族民歌得以世代相传的重要原因。


作为阿拉益村文艺队的教歌员,杞连珍在传授傈僳民歌演唱技巧的同时,还致力于传承傈僳族的传统文化。她把自己的家变成了练歌房,每天晚饭后,村民们都会聚集到这里听歌、唱歌,共同感受傈僳民歌的魅力。

多年来,杞连珍已经带了三四十名正式的徒弟,他们个个热爱傈僳民歌,成为新一代的文化传承者。杞连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深刻内涵,她不仅是一位歌手,更是一位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开屏新闻记者 郭明鉴 通讯员 马兰 普朝恒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陈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