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技术的浩瀚星空中,固态电池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以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安全风险等优势,吸引着全球科研界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它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有力竞争者,有望彻底革新电动汽车、储能系统乃至消费电子产品的能源格局。



最近关于固态电池的概念又开始热炒起来。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深圳市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透露称,2024年比亚迪已经下线60Ah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然而,尽管固态电池的前景被广泛看好,但是从实验室中的技术突破到大规模量产应用,固态电池还需跨越重重难关。今天我们来探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到量产还有多远的道路要走?

比亚迪

除了比亚迪还有谁?

固态电池之所以被广泛看好,主要在多个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远高于传统液态锂电池。这主要得益于固态电解质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储锂能力,以及固态电池可采用高性能的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锂金属负极的理论比容量高达3860mAh/g,远超传统石墨负极的340~370mAh/g。高能量密度意味着在相同体积或重量下,固态电池能存储更多能量,从而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这对于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除了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还具备高安全性、长使用寿命、快速充电能力、设计弹性大以及产业链逐渐完善等优势,因此这种电池也常常被视为能成为未来电池技术的主流趋势。

因为固态电池的优势明显,所以全球有不少企业都公布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国内企业方面,除了比亚迪,广汽集团也已经初步打通全固态电池的全流程制造工艺,计划在2026年将其搭载于车型。宁德时代计划于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华为也在固态电池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如今固态电池专利已通过初步审查。此外上汽集团也计划在2026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

昊铂



国际企业方面,汽车也在加速推进固态电池研发,计划在2025年左右实现全固态电池的试生产,并在203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也有说法是在2027年至2028年间实现大规模量产。汽车也计划在2025年至2028年间逐步推进固态电池的量产等等。

丰田

本田

这些企业的计划表明,固态电池技术正在从研发阶段逐步过渡到商业化应用阶段,量产时间表主要集中在2025年至2030年之间,不同企业和地区的进展略有差异。

量产的道路多远?

2025年固态电池量产已进入倒计时,这场技术突围正演变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军备竞赛。但是固态电池在实现量产之前,面前的“拦路虎”也不可忽视。孙华军的全固态电池上车时间点能否成真还无法得知。但是可以肯定车企固态电池的实验室数据与商业落地之间仍横亘着多重鸿沟。



固态电池量产化道路上的最大“拦路虎”是固态电解质界面阻抗难题。因为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之间的界面稳定性较差,容易导致电池性能衰减。界面阻抗的增加会延长锂离子在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传输路径,增加电池的内阻,从而降低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同时界面阻抗问题使得固态电池在量产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

还有成本难题,固态电池的成本相较于液态电池高出很多。这主要是由于电解质材料变化、生产工艺改变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经验不足导致的工程验证周期长等因素造成的。其中,固态电解质成本是主要新增成本,也是半固态电池中的主要成本,占比约50%。全固态电池由于技术更为复杂,成本可能更高。



生产工艺与市场接受度也是不可忽视的难题。因为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地研发和优化。同时,由于固态电池的市场应用相对较少,消费者对其性能、安全性和成本等方面的认知有限,市场接受度也需要时间来提高。

综上所述,固态电池量产落地面临诸多困难,包括技术难题、成本问题、生产工艺与市场接受度以及政策与标准等方面的挑战。这种情况下,你觉得固态电池何时才能真正实现量产落地呢?

百姓评车

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使用寿命以及广泛的应用范围等优势,被普遍认为是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固态电池的量产也面临诸多困局,固态电解质的生产成本较高,且需要复杂的生产工艺等等。固态电池的困局也需要我们反思。

科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耐心、智慧和全社会的投入。未来是比亚迪提前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还是宁德时代,抑或是其他企业,时间终将会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无论如何,当固态电池的量产窗口开启时,其商业化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整个动力电池生态的重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