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 通讯员 杨佳、洪子曦
过年看大戏,无戏不成年。春班(粤剧院团在春节期间的演出)已有百年历史。新春期间,也就成为粤剧院团最忙碌的档期。
日前,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苏木山英罗村,探班广东粤剧院一团的春班演出。在500公里外的广西乡村,记者看到了粤剧在民间备受欢迎的生态以及勃勃生机,也切身体验了粤剧人下乡演出的辛苦以及他们“人越多演得越起劲”的状态。这个春天,广东粤剧人和千里之外的观众双向奔赴。
粤剧人的春班
不负观众热情,人越多演得越起劲
演好每一场,“这是我们粤剧人的分内之事”
《白蛇传·情》演出现场
2月18日傍晚,记者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苏木山英罗村。当晚至2月22日晚,广东粤剧院一团要在这个村庄连演5场春班大戏。
这已是广东粤剧院一团连续第三年来到英罗村演出。英罗村的梁先生告诉记者,合浦县粤剧文化底蕴深厚,英罗村在民国时期就有“做大戏”的习俗,20世纪80年代当地还建起了自己的粤剧团。“现在条件好了,有更多机会请春班,看大戏。”他说。
演出开始前一个多小时,现场已人山人海。晚上7时15分,大幕开启,首先上演的是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在一个地方连演几天春班,首晚大戏上演前都会先来一场仪式感满满的传统例戏。“前年,这里有村民点了传统例戏《仙姬送子》,后来添了个胖儿子。”广东粤剧院一团副团长吴泽东笑着说道。
《六国大封相》演了足足45分钟,现场掌声、欢呼声、叫好声不断。随后,大戏《谯国夫人》开演。春风沉醉的村庄,人气、烟火气十足,喜气,又热闹……
大年初四,广东粤剧院一团团长文汝清就带团下春班演出了。“今年粤剧院的春班演出超过50场,一团有20场。”
文汝清当年在粤剧学校读书时,就参加过春班演出。当时粤剧学校以1995级粤剧班学生为主成立了广东粤剧青年团,2000年春节,作为青年团的一员,文汝清跟着罗品超、罗家宝等老前辈一起去到电白演出。
“那一年下雨、很冷,那时候条件不好,女生住在招待所,男生就住在舞台上。化妆也是在那种搭棚台里,没有现在这么牢固。演员和工作人员走来走去,台板就会一晃一晃,我们化妆就要等他们停一下,再下笔来画眼睛和画眉毛,我的化妆水平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文汝清回忆,“我第一次春班的记忆,非常艰苦,但乐在其中,也是一种锻炼。”
《刁蛮公主戆驸马》演出现场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班也是粤剧院团接受市场考验的时刻。从艺30年,成长为广东粤剧院一团的团长,文汝清感慨:“今年春班我演17场。作为一个演员还是很累的,但是做一个团长更累,因为要带90人的团队,他们的吃喝住行,他们的身体状况,都要操心。像今年有很多同事包括我自己,都是带病演出。全团齐心协力把每一场都演好,这是我们粤剧人的分内之事。”
粤剧下乡,村民非常踊跃,还有很多来自全国的年轻人跟着春班走。“有些观众早上就过来,带着早餐、午餐、晚饭,一直坐着等开场。作为演员,我们真的是挺受鼓舞和感动的。”文汝清说。
新编剧目备受欢迎,鼓舞粤剧人创新
英罗村连续第三年请广东粤剧院一团,每年点的戏都不一样,今年点的五台大戏分别是《谯国夫人》《白蛇传·情》《鹊桥会》《程婴救孤》《钟馗》。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表示:“广东人点戏讲意头,比如《柳毅传书》下乡演出,剧名要改成《洞庭良缘》。但是广西合浦的这个村子,点的剧目非常多元,新编剧目受到欢迎,也提振了我们不断创排新剧目的信心。”
“广东粤剧院引领粤剧演出市场的同时,也引领着艺术水平。比如,多个粤剧院团下春班演出的《范蠡献西施》,都是一团调整过的、适合走市场的版本。”文汝清说,“另外就是独特性,一些我们独有的戏,只能请我们去演。”
《五女拜寿》演出现场
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坦言,“今年春班的一大亮点就是我们独有的、新创作的戏也非常受欢迎,尤其是《谯国夫人》和《白蛇传·情》。很多观众为了看到这两出戏,从十里八乡甚至100公里之外的地方过来。”
下乡演春班,环境是很受限制的。“舞台的设备、设施都不一样,会根据现场条件进行调整。我们演员也会进行各种调整,比如情绪、人物处理、动作方面,非常考验我们。”除了大老倌以外,这次的春班还有很多年轻人担纲主演,这是一个新的变化。“年轻演员受到观众的欢迎,对粤剧的传承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粤剧传播甚广,在广西有大量观众。“我们来演出,他们都认得我们,因为很多都在电视上、网络上看过我们演出的视频。像《白蛇传·情》今年春班在广西首演,引来广西很多地方的人都来看,把小小村庄都‘撑爆’了。”文汝清说,“春班现场人真的很多,现在的观众素质很高,每场谢幕,他们都会鼓掌,喝彩的时候,比在剧场的气氛更好。”
观众的春班
等着你,在广袤乡村 追着你,从千里之外
现场人山人海,欢呼声、掌声不绝于耳
2月18日晚,英罗村。当晚,众名家联合演出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打响头炮,随后由粤剧名家曾小敏、文汝清领衔上演了新编粤剧《谯国夫人》。演出现场,人山人海,欢呼声、掌声不绝于耳。
村民林先生表示,“我小时候放牛的时候就从录音机里听粤剧。小时候的春班,化妆、布景都没有现在这么好看,也没有麦,全靠唱。现在,能更加美美地看大戏了。”
周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山口镇人,20世纪80年代去广州定居。“我很爱粤剧粤曲。16岁去文化公园,自告奋勇唱《分飞燕》。”英罗村连请了三年春班,周女士连看了三年,“每年这个时候都回来,连看5场大戏,每晚看完再开车回北海住。”
英罗村春班现场
2月19日晚上演的粤剧《白蛇传·情》吸引了更多村民前来观看。现场人山人海,周围地势较高的土坡上也站满了村民。几个小孩子爬上土坡后开心地叫道,“这里能看见!”“我们喜欢看神话传说,今年是蛇年,能看这部戏,太开心了!”有村民如此说。
郑先生带着父母和弟弟,从湛江驱车一百多公里前来,演出结束后开心地和主演合影,“广东粤剧院一团也有去我们那边演春班,但是我当时不在,错过了。所以今天专门过来。”演出结束后,郑先生还要带着家人回湛江,“回到家肯定是凌晨了,但这都不算什么。”
有朋自乌鲁木齐和上海而来,飞到广西来追戏
来自新疆的珂珂和来自浙江的草莓都是因《白蛇传·情》“入坑”粤剧。两人因戏相识,这次分别从乌鲁木齐和上海出发,飞到北海相见,随后租车来到山口镇看戏。“乡下追戏,太热闹了。村民听到我们不是本地口音,还主动给我们好吃的,说在别的地方吃不到。”
来自香港的谢恬已经是连续第三年跟着广东粤剧院追春班演出了。“这是第一次来到广西的村庄。”她说,“记得两年前第一次下乡看的传统戏是《柳毅奇缘》。这次能看到《谯国夫人》这个岭南故事,非常开心。”
今年大年初三,谢恬在广州观看了曾小敏主演的《刁蛮公主戆驸马》,随后便下乡追春班。在她看来,粤剧如此有魅力,下乡表演更不能错过,可以了解到每个村庄的习俗、庆祝的方法,很值得广大青年了解。“每一次追春班都很特别,我很喜欢。”她说。
这个春天,在乡村看戏的,不仅有受粤剧传统文化熏陶已久的当地村民,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他们不远千里,只为奔赴这一场春天的盛会。
记者的春班
在春风沉醉的乡村,目睹他们双向奔赴
2月18日早上8时30分,广州日报记者随广东粤剧院的中巴出发前往广西合浦县山口镇。路程近500公里,于下午3时才到达山口镇的一家酒店入住。
稍事整理,下午4时50分,从酒店出发到一家餐厅吃晚饭。餐厅里打着“热烈欢迎粤剧界天花板——广东省粤剧院一团莅临山口镇演出”的标语。当地人的观念里,给广东粤剧院加一个“省”字,更能体现其高端。
在餐厅里,记者遇到文汝清,“舞台队要提前一天来装台。我们是今天才从电白过来的。下午先去现场排练了一两个小时,现在过来吃晚饭,接着晚上去演出。”他说。
和一团的演员们简单吃过晚餐后,5时30分,再度坐车启程,从水泥路到碎石路再到土路,穿过了树林和农田,20多分钟后,到达演出现场——英罗村苏木山东屯圣庙。
通向舞台几百米的土路,用竹子搭起了“欢度元宵”的“迎宾门”,两侧的竹架上,挂满了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合家乐捐”戏金的红条幅,少则几百元,最多的一条是十二万元。在这个有请春班传统的村落,新春期间的粤剧演出意义非凡。这时候,外出务工的人也回来了,一家大小共赏粤剧,乡里乡亲相聚交流,整个村庄也喜气洋洋、热热闹闹。
演出戏台是临时搭建的,由钢条、木板、塑料棚搭建而成。从木梯走上后台,记者看到,广东粤剧院一团的演员们正在化妆。这时,离演出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现场已经是人山人海。“人越多,我们演得越起劲!”吴泽东笑言。
鞭炮声响起,大戏即将开场,现场更是挤得水泄不通。这是新编粤剧《谯国夫人》第一次到广西演出,一位把孩子顶在肩膀上的父亲边看边跟孩子讲述冼夫人的传奇故事。2月19日晚上演《白蛇传·情》,现场更是挤得走不动路……
张晋琼表示,目前,广东粤剧院的春班演出邀约还在不断增加。院团在各地演出的影响力,让“春班”的“时限”不再局限在“春节前后”这一时间段。“往年,春班演出2月底基本就结束了,但现在已经追加到3月底,邀约还不断。可惜因为剧院还有剧目创排任务和其他工作安排,无法一一受邀演出。另外,近年来春班演出旺地基本在粤西地区,现在珠三角地区又开始‘回暖’了。今年,我们在东莞和中山都有多场春班演出,广西也有多场。无论是地域还是观众人数,今年都有很大的扩展。”
“我希望春班红红火火,其实每一年的春班对我们院团都是一次很大的考验。在这种考验中,也检验我们是不是进步了,是不是更加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曾小敏表示,“粤剧的根脉在民间。春班的繁荣,见证了粤剧传承、推广的成效,也让粤剧人对更好地传承发扬粤剧更有信心。”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