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始终不是主流,却又是电影史上绕不开的名字,那就是——让-吕克·戈达尔。戈达尔从二十多岁掀起法国电影新浪潮,并为此奋斗了整整70年!马丁·斯科塞斯、大卫·林奇、斯蒂芬·索德伯格都深受他的影响。世界著名导演特吕弗甚至说:“电影分为戈达尔之前和戈达尔之后。”


这位大师之于电影界,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新浪潮”时期的电影都非常有个性。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


从影至今,戈达尔已完成各类影视作品一百多部,以《精疲力尽》《狂人皮尔洛》《轻蔑》《阿尔法城》《芳名卡门》等作品载誉全球。


从改变电影史的“反好莱坞技术”之作《精疲力尽》再到对电影、语言、政治、绘画、历史无尽探索的《影像之书》,戈达尔这跨越70年的创作生涯有多厉害?


戈达尔于1930年出生。他父亲是医生,母亲是瑞士银行家之女。早年居住在瑞士,18岁时回到巴黎,他开始接触电影,参加在巴黎市内拉丁区的电影放映会,在电影会里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1949年,在巴黎大学获得了人类学、音乐史、艺术史的三硕士学位,后来加入左岸俱乐部,开始影迷生涯。


1951年安德烈·巴赞创办《电影手册》,戈达尔和其他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转而为巴赞写稿。同期的众多影评人在往后十数年先后成为电影导演。


1952年戈达尔在瑞士大百水坝工作,他用赚来的钱买了生平第一部35毫米摄影机,拍摄了一部短片《混凝土工程》,随后在1955至1958年间又实验性地拍摄了4部短片。



196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尽》获当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精疲力尽》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精疲力尽》采用手持摄像机,实景拍摄。他抛弃了好莱坞连贯性的剪辑传统技术,并开创了具有革命性的“跳接”技巧,被后世不断模仿。


戈达尔的这种创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在国内,观众所熟悉的王家卫的电影中可看到这种手法的模仿。


此片没有脚本,导演连夜突击对白,并在排练中进行修改。在后来的影片中,甚至在拍摄中还需导演向演员提示对话内容。他的这种即兴式拍摄风格大多数是实景、外景,独树一帜,蜚声国际。后来,该片被学界视为“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


自1960年代开始,戈达尔进入多产期,他多产期的前半阶段作品,多展现西方世界人们精神危机与混乱生活,比如《小兵》,故事涉及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导致此片在法国禁映三年;


《我的一生》将镜头对准一名性工作者的日常生活;


《轻蔑》的色彩运用和场面调度是现代主义艺术在电影呈现中的典范。


多产期的后半阶段,戈达尔转向了对于左翼思想的探讨。自1967年他先后拍摄了3部被后世评价为“瞠目结舌”的电影:


《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讲述一个巴黎女性如何活在消费主义当道的社会,紧接着《中国姑娘》描述一群法国共产党的年轻追随者的生活,包括背诵法语版毛主席语录和批判美国帝国主义,


当年年底的《周末》更是对整个法国社会制度的彻底批判,美国电影杂志《首映》在2007年把《周末》评为史上25部最危险的电影之一。


自拍摄《中国姑娘》之后,特别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戈达尔与人共组“维尔托夫小组”,声称他信奉苏联早期“电影”创始人基加·维尔托夫的理论,要用影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并称他们所拍摄的电影为“电影传单”。



同时,“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戈达尔和他的小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


其中包括《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等,不过这些政治性和实验性极高的电影,大多都未能完成或被拒绝放映。


1971年,戈达尔遭遇车祸,几乎死亡,在医院休养半年之久,一度中断拍片,伤愈后戈达尔移居瑞士。


这段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和艺术上的分歧,戈达尔与法国新浪潮的大部分导演失和,其中,戈达尔与另一位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失和,被认为是法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大事件。


1980年,《挽救生活》上映,标志着戈达尔结束了他的“战斗电影”时期,回归主流电影体制。


1980—1989年,回归时期,拍摄《人人为已》、《激情》、《芳名卡门》、《李尔王》等片,早年招牌式的跳接手法此时转变为宁静柔和的抒情基调,叙事与影像皆更为圆熟,《芳名卡门》获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2000年代,《新浪潮》、《德国玖零》、《悲哀于我》、《自画像》、《永远的莫扎特》,戈达尔的电影风格的不断交替中,预示着全新转变的雏形。



新世纪《爱的挽歌》、《电影史》、《信的影像》、《再见语言》、《影像之书》等片是探索电影语言的极端艺术作品。


2022年9月13日,一代新浪潮领袖、世界名导让-吕克·戈达尔选择安乐死,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罗尔家中,在家人环绕中去世。一代传奇谢幕!


1《德国玖零》1960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埃迪·康斯坦丁

豆瓣8.4IMDb8.2

该片是柏林墙倒塌之后纪念新德国1990年之作,讲述了柏林墙倒塌后对德国的影响。


这个时期正是戈达尔的技术走入炉火纯青的时候,戈达尔信手拈来式地旁征博引,横跨哲学、历史、文学、音乐,裁剪出典籍文献、纪实影像、城市遗迹等等素材,画面美得无言,令人惊叹。


2《精疲力尽》1960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弗朗索瓦·特吕弗
主演:
珍·茜宝

豆瓣8.4IMDb8.2

戈达尔用先锋的姿态和不得了的态度重新定义了电影。


《筋疲力尽》是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电影潮流,也体现了电影大师戈达尔极尽颠覆的美学风格,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影片的情节极为简单,在结构上存在着大量的呼应和循环,有些回环与呼应看起来似乎毫无意义,但却像回声一样激荡着观众的内心。




3《女人就是女人》1961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让-克洛德·布里亚利

豆瓣8.1IMDb8.0

本片是戈达尔好莱坞音乐歌舞片致敬之作,是他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也是他与女主角卡里娜夫妻合作的一部电影。


影片的实验性非常浓厚,用色饱满夸张,热烈而显得浮夸,堪称戈达尔作品中饶富生命力、最充满书写影史珍贵回忆的作品。




4《随心所欲》1962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 安娜·卡里娜

豆瓣8.5IMDb8.2


这是戈达尔的第三部长篇作品,获得了威尼斯评审团大奖!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娜娜如何从一名普通售货员走上不归路的悲情一生。安娜乃至全片那种令人难以抗拒的优雅与忧郁,台词间的微妙联系,圣经般的摄影,极简却细节丰富。


戈达尔精确的调度水平可见一斑,完整保持了自己的风格,是一部非常美妙的电影。



5《小兵》1963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米歇尔·索博

豆瓣7.6IMDb7.3

本片是戈达尔在《精疲力尽》后的作品,因为内容敏感,涉及到60年代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扶植政权的活动,一度被禁。


影片中的布鲁诺明显有戈达尔自己的影子,导演要通过这个在政治理想上摇摆的小人物来讽刺所谓的政治两面性。


影片风格与《精疲力尽》一致,利用无规律的剪切和跳接等自由方式,典型的戈达尔电影。


6《蔑视》1963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
碧姬·芭铎

豆瓣7.8IMDb7.3

《蔑视》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婚姻与爱情的电影。迷人地描绘了婚姻的解体。以及滑稽、时尚又美丽的碧姬·芭铎令人无法忘怀。


当时迫于片方的压力,让-吕克·戈达尔在影片拍竣后又补了一场碧姬·芭铎的全果戏——他们投资就是为了这个。




7《法外之徒》1964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多洛雷斯·希钦斯
主演:
安娜·卡里娜

豆瓣8.6IMDb8.5


本片是戈达尔最有趣的作品之一。该片讲述亚瑟和法兹是两个对美式文化与美国电影着迷的年轻人,他们决定一起去洗劫奥戴丽有钱的姑妈的故事。


戈达尔编导的这部作品是对美式流行文化以及好莱圬警匪通俗剧的讽刺与批评,片中虽然有帮派电影中的忠诚等主题,但有一种世故与纯真结合的幽默。


女主角安娜·卡利娜在片中一派清纯模样,令人印象深刻,她后来成为戈达尔的妻子。


8《阿尔法城》1965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 埃迪·康斯坦丁

豆瓣7.8IMDb7.4


戈达尔敏锐的嗅觉自然把握到了20世纪乃至21世纪,人类社会中极权主义的特征。



作为对此的回应,他在《阿尔法城》这部科幻作品中展开了对于未来社会可能形式的幻想。该片讲述了人类早已被称为“阿尔伐60”的超脑计算机完全统治的故事。


9《狂人皮埃罗》1965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多

豆瓣8.4IMDb8.2


戈达尔声称该片是他全凭本能拍摄的,直到开拍前两天他还不知道自己打算拍什么。


该片无疑是那个时代一次先锋的影像实验,反意义、反本能、反好莱坞,蕴含十足的革命能量。


该片的基本剧情构架其实复制了好莱坞的“通俗悲剧”,然而戈达尔打破了所有人们了然于胸的规则套路,用他的方式来呈现故事。影片融汇了各种电影类型,同时还充斥着目不暇接的新奇技法。


戈达尔的妹妹看到《狂人皮埃罗》后极为害怕,她把戈达尔的每部片子都看作是他个人信息的传递,而该片的信息便是自杀。


10《男性与女性》1966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豆瓣8.1IMDb8.0

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的作品素以“前卫、难懂”知名,这部拍摄于六十年代中期的即兴剧情片却意外地生动有趣。


并且能让观众感受到那个疯狂年代的一些流行想法。讨论到政治、xing、喜剧、乡愁等诸多话题。


11《我略知她一二》1967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安妮·杜普蕾

豆瓣7.5IMDb7.1

1967年,高达回应动荡时代,连续拍下三部政治意味浓厚的作品:《我略知她一二》、《中国女》、《周末》。


《我略知她一二》描写相当一部分法国妇女在那个年代为了应付高额生活费而不得不从事兼职妓女的事实。本片是戈达尔最具有社会学形态的实验片。


12《周末》1967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米蕾叶·达尔克

豆瓣8.0IMDb7.5



戈达尔在1967年拍摄的《周末》是戈达尔所有作品中最难领悟的一部。


思想激进的戈达尔,用这种方式与好莱坞抗衡。因为在他看来,好莱坞电影流畅的剪辑和快速的节奏,是为了迎合观众,进而麻痹观众。


他甚至认为,电影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要反抗资产阶级,就需要把电影的传统全部粉碎。这样不象电影的电影,才使值得拍摄的好电影。


13《一切安好》1972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让-皮埃尔·戈兰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让-皮埃尔·戈兰
主演:伊夫·蒙当

豆瓣7.6IMDb7.3


总的来说,这是在"六十年代之终结"之后的西方社会中,对知识分子的个人生活和时代社会的整体状况的一次双重书写,是对参与的无能和表达与再现的失败的一次痛苦反省。


对戈达尔,这是他对自己此前电影实践的总结,也是为此后新的探索所设立的可能起点。



14《已婚女人》1964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玛莎·梅赫勒

豆瓣7.5IMDb7.2

戈达尔是不会满足于简单叙事的,他开始拿音效、剪辑、文学典故等做实验,片中的采访涉及回忆和童年等话题。


该片讲述了一个上流社会的女人会在虐待她的丈夫和虚荣的情人之间找到矛盾的选择的故事。


15《芳名卡门》1983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安娜-玛丽·米埃维尔
主演:玛鲁施卡·迪特马斯

豆瓣7.7IMDb7.3


这是戈达尔生涯第三期的杰作,获威尼斯金狮奖与技术大奖。该片改编自法国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小说《卡门》,在影片中,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展示了他创造性的探索。



16《向玛丽致敬》1985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豆瓣7.5IMDb7.0

这是戈达尔对圣经故事的重新演绎,但影片遭到教皇的谴责。


宗教界的不满主要针对片中的果体镜头,影评界的评价也不一而足,正面观点强调它对人性的歌颂及圣人的平凡性;负面的则指责它乏味做作。


17《新浪潮》1990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阿兰·德龙

豆瓣7.7IMDb7.3


《新浪潮》,正像它的名字,是戈达尔对电影史意义上的“新浪潮”的一次内部翻新;也正像它诞生的时间——1990年,是戈达尔对自己电影探索一个新的阶段的开端。被称为戈达尔九十年代最为引人注目的佳作。



18《爱的挽歌》2001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布鲁诺·帕特祖鲁

豆瓣8.0IMDb7.6

围绕男主未完成的一个关于“爱的四个阶段”的创作而发散出的对各种议题的沉思与观察。通过极高水平的摄影、台词、音效、剪辑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并行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


19《我们的音乐》2004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 莎拉·阿德勒

豆瓣8.0IMDb7.6

该片以三段结构寓意人类嗜战的主题。各种文学经典与哲思交汇于此。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圣经。自杀才是唯一严肃的哲学命题。天堂,炼狱,地狱都在人间。



20《再见语言》2014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海洛依丝·戈多

豆瓣7.2IMDb7.0

84岁高龄的戈达尔自编自导的最新一部自定义的剧情片,整片70分钟,气质玄妙。


戈达尔在《再见语言》中,他露出了“戈达尔”的本色,他要用3D解构与否认3D。事实上,他否认了一切: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电影语言,情绪语言。他让电影变成了一团混沌,而混沌才是万物最本真与初始的样子。


21《影像之书》2018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剧情 / 纪录片

豆瓣7.8IMDb7.0


戈达尔继《再见语言》后的新作《影像之书》不仅引用了诸多经典电影片段来与其所表现的历史达成一致,而且在各种蒙太奇语言的爆发中放置了许多历史名画作为视觉协调,这些名画的引用范围从中世纪宗教绘画跨越到现代抽象主义的兴起,无不从各个人文方面来体现了戈达尔对于“Image”一词的阐述。


电影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所讲述的中心点皆不相同,但贯穿全片的便是戈达尔对手的理论发散,五个手指代表了全片五个部分,分别是“翻拍”,“圣彼得堡的夜”,“铁轨上的花,在旅途的风中盛开”,“法律的精神”和“中央区域”,于是戈达尔直接开始了各种艺术作品中“手”的形象引用。


该片荣膺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特别金棕榈大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