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此心安处》(Here)的拍摄现场,每当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Robert Zemeckis)喊停后,主演汤姆·汉克斯都会跑到回放监视器前观看自己刚刚的表演。这位资深演员在其40年职业生涯中,进过数十个剧组,但这样的情况还是头一次。


在《此心安处》中,汤姆·汉克斯(右)借助Metaphysic工具实现面部年轻化

在《此心安处》中,汤姆·汉克斯将从角色的高中时代一直演到垂垂老矣。角色不同时期的面部特征,借助英国生成式人工智能(AI)公司一款名为Metaphysic的工具实现。拍摄现场安排了两台监视器,一台显示摄像机捕捉的画面,另一台则实时显示汉克斯经过AI加工后不同年龄的样子。在看完拍摄画面后,汉克斯会调整肢体状态,如走路时脚步更轻快,或从沙发上起身时腰背更僵直。

降本增效利器

倒退数年,《此心安处》根本无法得到立项绿灯。如果没有迅猛发展的AI技术,这部电影可能不得不走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的路数,那么仅特效制作成本,就可能是如今整部电影预算(约4500万美元)的两倍,这无疑会让潜在买家望而却步。

虚拟制作公司Dimension的高级副总裁吉姆·杰多尔迪克(Jim Geduldick)负责《此心安处》的虚拟制作部分。他曾参与制作的作品包括剧集《空战群英》、奇幻电影《最后的风之子》及真人版《匹诺曹》等。按照他的说法,“放在过去,《此心安处》根本不可能建组,要完成如此海量的后期工作,成本会高到无法想象。”

这并不难理解。在2024年《此心安处》开拍时,不同体量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数量接近历史低点。各大影视公司为争夺流媒体用户展开激烈竞争,不惜血本推出新内容的电视内容极盛期(Peak TV)已经过去。如今,盈利能力和合理支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如今AI在影视制作中最被看好的应用范畴,是其在概念构思、视觉特效和动画制作等领域能够大幅降低成本。


后期制作工种面临来自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

随之而来的代价就是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力大量减少,后期制作工种面临来自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好莱坞最近制定了不少围绕AI使用的劳动保护措施、法条和技术限制,但这些只限于保护演员、编剧和导演。

双向奔赴

去年11月,知名演员、导演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针对AI将如何影响整个影视行业发表看法,这位好莱坞一线明星认为,利用AI技术降低成本,将为影视行业带来新动力,“AI技术将使那些想要制作《心灵捕手》这类电影的人,更容易实现梦想。”

像本·阿弗莱克一样,其他好莱坞高管也对AI持乐观态度,认为随着行业逐渐适应电影制作和发行的经济模式,这项技术将成为新的福音。

狮门影业副总裁迈克尔·伯恩斯(Michael Burns)表示,“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在特效和景观制作等领域,利用AI生成节省成本。这些新技术使得一些原本可能无法获得拍摄许可的电影得以立项制作。”

去年9月,狮门影业与位于纽约的AI初创公司Runway达成合作。后者将利用前者的内容训练新的生成式AI模型,未来将其用于协助幕后制作流程。据业内人士透露,根据该项交易,Runway可以访问狮门的部分影视作品,并创建一个专属模型,目标是未来能够参与狮门制作流程,例如故事板制作和视觉特效设计等。

之后不久,Blumhouse制片公司也与元宇宙(Meta)合作,试水AI领域,推出一系列由元宇宙产品Movie Gen协助制作的短片。

现实情况是:内容公司寻求可以对概念设想进行效果验证的AI生成式模型,而科技公司则希望在影视行业中分一杯羹。这两项需求都将促成生成式AI技术进一步主流化。

博钦律师事务所(Perkins Coie)娱乐业务部主席、HBO前法律事务高级副总裁米卡·邦迪(Meeka Bondy)表示,“使用AI技术的合法性正在提升,毫无疑问,AI将改变好莱坞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方式。以我自己为例,未来在起草合同时,我可能不会从一张白纸开始,而是会从AI生成的初稿开始修改,或者从AI提供的10个草案中选择。影视制作行业也将发生类似变化。”

“裸奔”的后期制作从业者

与其他正在应用这项技术的行业一样,利用AI削减成本,对于好莱坞影视公司而言,是无法拒绝的诱惑。然而,美国编剧工会(WGA)和美国演员工会(SAG)通过2023年的大罢工,迫使影视公司签下新的劳动协议,为其成员争取到了一些保护。

在编剧领域,AI并非完全被禁止使用,但新协议对如何获得署名权和被使用的方式做出严格限制,以确保不影响编剧的报酬和署名权。再加上美国知识产权法中禁止AI生成材料的版权性条款,有效约束了以该技术牟利的可行性。一些工作室禁止在编剧室使用AI,并要求编剧签署真实性保证书,以证明剧本是他们自己创作的。


演员工会方面,新劳动协议要求在使用AI创建演员的数字克隆版本时,必须征求本人同意。比如,《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Furiosa: A Mad Max Saga)和《异形:夺命舰》(Alien: Romulus)两部电影都使用了上文提及的Metaphysic技术,将前作的经典角色在新片中“复活”,像这种情况,制作方必须取得相关演员的同意,并支付一定费用。

如果未签署劳动协议的工作室绕过演员,未经许可便将其形象加入制作,很可能会因侵犯形象商用权而被起诉。

与编剧和演员不同,某些行业从业者尚未获得相同的保护措施。今年1月,动画工会(Animation Guild)与美国影视制作人联盟(Alliance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Producers)达成新合同后,两名谈判委员会成员敦促工会成员反对新合同中的若干条款,原因是合同中缺乏涉及AI的保护措施。


《智能大反攻》海报

动画电影《智能大反攻》(The Mitchells vs. the Machines)的导演麦克·里亚纳(Mike Riana)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帖,认为动画工作室可以随时用AI替换人工劳动,而从业者无法获得任何保护。

AI已经进入影视前期制作流程的多个部分,包括故事板制作、角色塑造、概念及背景设计。与此同时,负责后期制作环节的从业者面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大多数视效工作室并未工会化,而且大部分工作本来就已经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如新西兰的Weta FX工作室、英国的DNEG视觉特效公司和MPC视效制作公司,其关键原因是,将项目外包给海外后期工作室,可以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

好莱坞影视公司的高管之所以将视觉特效视为可以重点采用AI的领域,主要是因为这项工作极为烦琐,且耗时巨大。高质量的视觉特效需要较长的前期准备时间和大量资金。以一部每秒24帧拍摄的2小时电影为例,有近20万个画面,工作人员通常需要对每一帧进行后期处理,更不用说还要进行运动、光线和颜色的匹配调整。

正如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在《终结者2:审判日》和《侏罗纪公园》等影片的推动下进入主流一样,如今一些视觉特效艺术家也在积极拥抱AI技术。尽管AI的使用存在法律限制,但艺术家可以使用自己的作品训练开源AI系统,从而绕过这些限制。不过,行业始终需要有人操作这些工具。正如吉姆·杰多尔迪克所说:“未来,你可能不再需要一个300人的特效团队,但需要一组具备更高技能的专家,才能驾驭AI。”

图片:豆瓣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