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东频道

人民网广州2月23日电 (王雅蝶、实习生姚沅君)数据显示,目前至少已有2.5亿中国用户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2月20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建言献策。

创新没有止境、创新引领未来。近年来,广州在科技领域加大投入,助力高质量发展。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广州将绘出怎样的创新版图?围绕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党委书记王勇提出“金点子”。

王勇表示,“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时刻关注着孩子们成长成才的全方位与全过程。近年来,科技进步的浪潮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模式,我们已经进入了科技与人类生活深度融合的时代。特别是今年春节以来,我们更加感受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扑面而来。”

在王勇看来,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要让孩子适应这个时代,就必须让孩子从小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技前沿动态,接触人工智能技术,让科技成为他们手中的有力工具,引导学生用科学思维去学习、用科学态度去生活、用科学技术去创造。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肩负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使命,对人才成长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我所在的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是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广东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关于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我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王勇说。

一是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和智慧校园的财政支持力度,在校园里增加人工智能的生活场景。比如在校园里增加AI运动实时反馈学生的运动数据,提升运动乐趣;安装AI学习互动屏,为学生批改作文、推荐阅读文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校还可以安装节能环保智能装置,实时监测校园用水用电情况,引导学生形成节能减排的好习惯。这些人工智能场景与校园生活的融合,将能让学生拥抱科技、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是打通家校社科学教育的渠道,构建科学教育区域“教联体”,形成社会协同合力。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要用好社会大课堂,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国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王勇表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根据文件的指引,结合广州科学教育现状,他建议:广州市要以区为单位,成立一个由教育、科研、文化、企业等相关单位参与的科学教育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和规划社区内的科学教育活动,构建科学教育区域“教联体”,以确保科学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效果最大化,以支持和促进区域内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