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广东财神

——发财观念史初论

邹相昀

“年,又过年……”电梯内响起我喜爱的旋律,原来是有人哼了这么一句粤语歌。午饭后,我好奇地查找后续的歌词,发现这首歌叫《新春颂献》。百度百科上介绍,这首歌的原曲是“中国民乐大师刘明源1958年创作的经典传统民乐《喜洋洋》”。我听了《喜洋洋》后,发现居然是一首我更熟悉的曲子!今年的春晚,主持人介绍赞助商时就一直播放这首曲子。

《新春颂献》发行于1977年,由郑少秋演唱。原曲作者刘明源是中国北方人,歌词则充满了香港特色,头一段就是:

年又过年

共庆欢乐绵绵

齐贺各位工商生意纷纷发展

各界齐庆祝多多生意

行行同赚钱

一曲新春颂献

总之,一句也离不开钱,哈哈哈!这可是香港贺岁歌的一大特色了。1978年发行的《财神到》(许冠杰演唱)和2005年发行的《恭喜发财》(刘德华演唱)更是把发财的梦想作为歌名了,这两首歌直到今天还很火,在北京的超市也能听到。

相比之下,内地创作的比较火的贺岁歌,如1997年发行的《万事如意》(阎肃作词)、1998年发行的《好日子》(宋祖英演唱)和2004年发行的《好运来》(祖海演唱),则见不到直言“发财”的歌词。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香港喜欢直言“发财”很正常,内地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却一度“越穷越光荣”。可是,“发财”的观念真的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带来的吗?

“发财”一词出自儒家经典《大学》:“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朱熹注:“发,犹起也。仁者散财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货。”这里把“发财”归于“不仁者”。但这是从贵族的角度说的,不是从平民的角度说的。这句话出自《大学》的最后一部分,这部分讲的是“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这句话前文也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从平民的角度看,“仁者散财”,就是贵族散财,也就是平民得财。贵族中的“发财”者是“不仁者”,贵族中的“仁者”却要老百姓发财!

以上谈了“仁”和“财”,再看看“义”和“财”。孟子喜欢谈义利之辨。《孟子》开篇就讲“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里也重“仁”“义”轻“利”。儒家果真把财看轻了吗?同为儒家经典的《周易·系辞》写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系辞下》)聚人曰财,理财曰义,财不是仁义的对立面,关键在于如何“理财”。《大学》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也是“理财”的道理。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可见,发财不必讳言,关键只在“以其道得之”。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执鞭之士亦为之,孔子自己又何尝不想发财呢!

微妙的是,提出改革开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的,而《新春颂献》和《财神到》分别发行于1977年和1978年2月。喜欢直言发财的粤语圈,毕竟充当了改革开放的先锋,其中的秘密早已写在当时的贺岁歌词里了。

2025年1月28日星期二 除夕夜



作者简介

邹相昀:男,生于1993年11月,同济大学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自初中开始在报刊公开发表文章,现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多篇。本科和博士期间,均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奖学金。著有散文集《问道我自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