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到某体检机构参加单位体检,体检结果显示双肺“未见异常”。时隔一年半,陈某再次到该体检机构参加体检,这次的检查报告反映其“左上肺内实性结节灶性质待定”,最终确诊肺癌晚期。陈某遂将某体检机构告上法庭。近日,广州天河法院审理判决体检机构赔偿陈某医疗费、护理费、精神损害赔偿金等合计约13.7万元。
(2月23日《大连晚报》)
在同一家体检机构体检,相隔仅仅一年半的时间,检查的结果竟然是“天壤之别”,一个是“未见异常”,一个是“肺癌晚期”。如此疏忽大意着实是不应该的。法院审理之后认为,体检机构在陈某第一次体检时,没有及时发现其肺部已存在大小约12.5mm×12.3mm的实质性结节,更无任何建议提醒,明显对陈某的胸部影像诊断存在漏诊行为,导致陈某错过最佳治疗时期。这一结果,让人们不禁对体检机构的医疗水平和职业操守产生了质疑。体检,本应是守护公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如今却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实在令人痛心。
在医疗领域,专业性和责任心是体检机构的基本要求。体检人员不仅要熟悉各种检测仪器的操作,更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对异常情况的敏锐洞察力。而此次事件中,体检机构的体检人员和审核流程显然存在漏洞。可能是工作人员在读片过程中疏忽大意,也可能是内部审核机制不完善,导致这样明显的异常情况被轻易放过。这种专业精神和责任心的缺失,是导致漏诊发生的根本原因。除了专业水平问题,体检机构的监管也存在一定的缺失。
眼下,我们国家正在打造健康中国,而且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浓烈,各类体检活动火热。因此,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亦或是社会商业机构,都在开始体检中心,尤其是街头各种商业性质的体检中心也雨后春笋一样生长起来。按理说,体检机构的增多,是民生的福祉,也是社会的需要。但是,需要防止的是野蛮生长,需要防止的是体检走形式,需要提升对体检中心的审批、审核、管理、制约的标准。
体检中心,当然是做生意,但是也有做公益的属性,不能只为了赚钱,而丢失了该有的责任心。固然,对于体检而言,也是比较复杂的事务,或许会因为设备问题、研判问题出现小个体的不同。但是,出现“体检无异常一年半后确诊肺癌晚期”的情况,还是问题多多的。体检机构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一环,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这起事件应成为体检机构自我反思和改进的契机:如何加强专业培训?如何提高人员素质?如何完善管理流程?显示是需要深度思考的话题。
体检无异常确诊癌症晚期,体检机构也该体检体检了,监管部门要以此事件为切入口,进一步规范体检机构的行为,不能让体检机构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