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拍摄的雄安新区启动区夜景。本报记者 刘光昱摄
春到雄安,万象更新,一座拔节生长的城市孕育着新的期待。
回望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南海出发,驱车100多公里,专程前往河北省安新县。
那一天,白洋淀的冰面还未完全消融,岸边的柳枝却已悄悄抽出嫩芽,仿佛在迎接这场春天的到访。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时间的指针来到当下——从蓝图到实景,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产业与科技双向奔赴,创新的味道日益浓厚;数字赋能城市治理,人民之城持续释放强大吸引力……春潮澎湃,“未来之城”激荡起万千气象。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开发面积覆盖超20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014万平方米,4792栋楼宇拔地而起。一座新城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崛起。
高点定位,绘出未来城市新风貌
雄安新区启动区海岳大街南侧,一组外形方正的建筑群十分抢眼——雄安体育中心项目。这组外形似三枚“山水印章”的大型建筑,生动诠释了东方美学。其中的雄安体育馆已竣工并试运营。
放眼周边,雄安图书馆、雄安科创中心、中国星网总部等标志性建筑布局疏密有致,中央绿谷镶嵌其中,勾勒出舒适宜人、空间布局合理、绿色低碳的现代城市新图景。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雄安积极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新路。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经过精心设计,每一条道路都蕴含着智慧思考。
宛如“青莲滴露”的雄安站,以简牍为意象的雄安图书馆外立面,借鉴赵州桥千年古韵设计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金芦苇”造型的中国中化大厦……从一个个雄安新地标,人们读出了“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规划要义。
一张蓝图绘到底,细处落笔见匠心。
走在雄安的街道上,没有高楼林立的“建筑森林”,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能看到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
“新区的居住建筑高度分为24米、36米、45米三档基准,相邻的建筑是不能跨档的,避免因为高度差过大造成天际线不和谐。”雄安新区自规局规划组组长肖艳明介绍。
精细的城市风貌管控不仅是对城市空间的重塑,更是一场关乎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
在雄安,每建一栋楼,都会在网络平台形成孪生的数字模型。一些住宅在交付的同时向业主送出“数字住宅大礼包”,让业主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清晰辨识住宅承重墙、填充墙等结构和水电气热网位置、走向。
三座城在这里同生共长。地上,901路智能网联巴士无人驾驶技术已经纳入常规公交体系,交通“绿波带”能“感知”车流,让你一路畅行;地下,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等管线纳入“集体宿舍”,地面不见井盖、空中没有电线,还原了城市的纯净面貌;云端,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综合数据平台、雄安城市信息模型平台、物联网平台和视频一张网平台初步构建起“云上雄安”。
匠心筑城,智慧引领,一座具有样板意义的高水平现代化新城崛起在白洋淀畔。在雄安,我们看到未来的样子。
创新驱动,刷新产业发展新高度
春到雄安,启动区的项目工地上响起奋战的号角。
2月5日,雄安新区总投资537亿元的70个项目集中开工。金融岛站周边一体化开发等项目的开工将推动承接疏解质效上台阶,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雄安中心公共实验平台、空天大型构件增材制造项目(一期)等项目建设将加速集聚创新要素。
从AI赋能传统基建到空天信息产业集群,从楼宇经济到智慧农业创新样板,雄安正以新质生产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走进北京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煜鼎公司”)的研发生产车间内,高大的金属3D打印机轰鸣作响。
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核心技术团队共同设立的煜鼎公司总部暨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整体迁址至雄安新区。该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艺、装备、材料和应用关键技术。
创新驱动下的“未来之城”不断刷新着产业发展的高度和广度。
“上下游”就在“上下楼”,一条街就是一条产业链。打开雄安新区地图,智能网联大厦、空天信息大厦、人工智能大厦等27栋主题楼宇签约企业323家,以楼宇为载体聚集起一批高端高新产业;穿行于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乐安街上,一条长300多米的街道,23家入驻企业有一个共同的标签——软件行业科创企业……
2024年10月14日,中国星网正式迁驻雄安新区,成为第一家在雄安运行的央企总部。
逐梦空天,聚“星”成链。目前,空天飞行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在雄安新区挂牌,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卫星有限公司等58家空天信息企业注册落地……雄安正在成为卫星互联网和商业航天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应用场景示范地和产业生态新高地。
最近,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11项大赛启动报名,将厚植创新生态,让更多国内外领先技术在雄安迭代升级、孵化转化产业化。
“每一个新场景,都有望成为打开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为新区打造未来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范式,初步探索了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
向“新”发力,逐“新”而行。2024年,雄安新区高新技术企业360家,较2023年增长11%;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29家,较2023年增长31%;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家,累计达到98家。
以人为本,打造幸福生活新样本
2月19日,雄安兴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巩文通来到位于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去年,他把公司从北京迁到雄安。
雄安最打动巩文通的,是高效周到的政务服务。原以为迁移手续很复杂,结果一趟都没跑,所有资料网上提交,20多分钟后就通过了审批。“高效办成一件事”“零障碍办好每件事”正在成为雄安的政务服务品牌。
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由长期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2万人,其中雄安新区占31.1%,这座新城的吸引力肉眼可见地在提升。
这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南文营社区食堂的菜单越来越长,还常常“上新”;容西养老驿站里常年笑声不断,老人们在这里打乒乓球、打牌、下棋、唱歌;“容东康宁雄观书屋”藏书2.3万余册,向新区广大职工和市民免费开放……在雄安,步行15分钟就能满足居民“衣食住行、文体教卫”等日常所需。
这是一座有热度的城市。“雄才十六条”推出一揽子引才政策,让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放下行囊、成就梦想”;雄安设立6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和16亿元科创基金,发放雄才卡超1.3万张,2400余名应届毕业生按月领取生活补贴;“科技·人才·创新周”、“雄才杯”创新创业大赛、百家创新平台等系列雄安行活动火爆登场,170余名院士、780余批次高校、620余批次科研院所、5万多名大学生走进雄安,人心向往的局面逐步呈现。
这里,蓝绿交织。“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逐渐清晰,“华北之肾”重现生机,白洋淀区野生鸟类达295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9种;城市森林、郊野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新建片区绿色街坊、绿色社区全域覆盖。
这里,京雄同城。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教育集团成立,京津冀74所优质学校与雄安建立合作关系,雄安宣武医院急诊、手术中心、病房陆续启用,京津410余名医生护士在雄安执业,192项京雄政务服务场景、209项京雄资质资格互认事项全面落地。
以智慧赋能美好生活,雄安新区将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
最近,北京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政府事务及社会影响力部负责人康碧微经历了一件“神奇”的事儿:人在北京,就领到了雄安新区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这得益于雄安打造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体系。在雄安,市民还可以通过“雄安智慧民生”App,随时随地办理各类政务事项,率先体验未来城市的数字化生活方式。
春到雄安处处新。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又一个春天。(记者曹铮、李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