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蛇年新春征集活动以“旧城新韵”为主题,诚邀各行各业人士,用镜头捕捉珍贵瞬间,用文字记录所思、所感、所悟,分享那些在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中触动人心的故事,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一伟大时代的变迁,为“十四五”规划的圆满收官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投稿邮箱:www@planning.org.cn。
本文字数:4328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作者 |刘晋华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01
速度——停止不断出发!
路记述着“苟且”,延伸向“远方”,承载生活,也通往梦想。
游子走四方的漂泊路,古道西风瘦马的商旅路,长亭外古道边的送别路……还有一种路,就是石板路。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入职苏州科技大学后,夏健和王勇老师带团队一起做了一次苏州市老石板路的普查。有段时间,为实地掌握具体资料,我们在苏州各个角落来回晃悠了1000多公里。
石板的使用很多,而且往往不是少数街巷,经常从主要街道伸到小街巷,与石桥、石埠头等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个石头的世界。
我们一路拍照片,拍了石板路,也拍城镇和村落,拍陈旧街巷、长空落日、市井烟云。
原来,苏州之美,不仅美在保护良好的古城、繁荣现代的园区,还在那些恬淡的村庄、闲适的田野、自在的湖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几个人都感叹,这句话真不是吹的。
苏杭之美,深入到田间地头了。
比如1834年始建在吴中金庭镇东村田野里的植里古道,虽然只宽1.5米,但至今仍是村的通道。古道古桥相连,桥边一株古樟,如大伞遮阴桥上。油菜花开时,被称为“太湖最美的村口”(图1)。
图1:金庭镇东村村口
图片来源:苏州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中国太湖旅游网官方网站
这些地方好看,并不是城市更新的速度有多快,反而可能是在快速城镇化时期,有所慢之处。
慢,反而成了对抗“千城一面”的解药。
冯骥才先生说,中国大陆日均80至100个村落消失。
法国人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说,征服即领先,速度即暴政。他以极其洞察力的眼光指出存在于任何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在速度暴力的浪潮中,我们到不了任何地方,因为速度本身即终点。我们不断出发,不断自我离弃。我们不可避免地消逝于速度带来的空虚之中。”
我们往往太着急了。
慢一点吧,给那些暂时不满意的空间一点时间。
02
态度——牛粪与柏油的辩证法?
到中华民国期间,石板路的铺设和维护被纳入公共建设,成为市政工务的一部分。如今,因道路拓宽、市政设施改造等原因,大部分老石板路或被替代、或被拆除,但仍有不少老石板路得以保留。
目前苏州市域范围内的老石板路遗存有120多处,其中不少老石板路的周边都分布有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它们与石板路一样悠久,一起形成了整体的传统风貌片区,传达着浓烈的苏州韵味。
当然,远离城市、深入村镇后,我们也听到了几句不一样的声音。一位农户这样说:
“我不喜欢这些石板路,坑坑洼洼的,我的橘子、沙土放在车上都颠掉了。路还是要平一些好。”(图2)
在阳澄湖镇老街,打麻将的老太太们说:“硌脚。”(图3)
图2:交通工具在开会——“咱可咋办?”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东山镇陆巷村
图3:车轮的选择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阳澄湖镇消泾村
我想起小时候上小学,最讨厌雨雪天气。那时我们骑金鹿牌“二八大杠”,道路泥泞,骑一会儿,车轱辘和挡板之间塞满了泥,就蹬不动了,只好随身带一根小木棍,随时下车,捅掉泥巴。村子的大街和胡同全是土路,车辙深深浅浅,牛粪一泡接着一泡,下完雨,路上坑坑洼洼,雨粪混合,水变黄色,很多天才会干……好在牛粪不算污秽之物,再加上我们有时趴在小学门口前面的路边上做作业,偶与其为伴,倒也习以为常。
这时,如果这些路都铺成柏油路面,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可能梦里都要笑醒了。
现在,假如有人说,为了保护传统,要把我们村的柏油路给掀了,全改回土的,牛大概都不答应。
那么,更新工作的价值观是什么,到底是为了什么人?
未来,石板路的保护和更新是否应当照顾未来更多的老龄人士、照顾穿高跟鞋的女性、照顾骑车出行和生活的普通居民?
东南大学中大院的墙上,仍有两行虽斑驳隐晦但振聋发聩的大字: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
应做“不硌脚”的更新。
更新的态度或根本,是尊重生活的真实需求——大概牛粪与柏油缺一不可。
未来和现在,科技和文化,应该可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图4)。
图4:密码锁自己也没想到它能安在这里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03
温度——为祖先留一盏“长明灯”
不知道当地生活的人们在那些古树、渡口留下多少故事(图5)。
图5:某婚姻登记服务中心与老石板路空间的浪漫相遇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相城区太平古镇
其实人们怀念老石板路、保护老石板路,甚至恢复老石板路,并不是为了那条路。
人们大概只不过是想在迅速变化的现实里,抓住一些什么,能在“少小离家老大回”时,和“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童子在仍熟悉的那条路上对话。
这时候,老石板路不再只是一个二维的平面,而是变成了一个容纳情感和记忆的“地方”,串联着城乡烟火,也串联人们的记忆,变成了一个“精神空间”。
所以当看到老石板路旁边略旧的建筑(图6),看到腌制的鱼肉挂满石桥(图7),看到虽不算整洁但充满生活气息的渡口,没有人觉得这是“脏乱差”,而是干净、闲适、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图8)。
图6:苔痕上阶绿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东山镇陆巷村
图7:黎里镇新传路里仁桥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8:东山镇杨湾村码头黄昏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精神空间”,否则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地方”。
每个城市或片区都会有这样的“地方”。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地方,就会让那里充满活力。去年规划年会在合肥举办,看了合肥市和段进院士一起力争保护下来的机场空间变为“梦想大草坪”(图9),这里已经成为低空经济区,年轻人顶着烈日炎炎挤满了旁边的创意街道 (图10)。
图9:合肥骆岗中央公园“梦想大草坪”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10: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园博园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每个社区,或许也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地方”。
例如,让我们得以在繁华的城市生活里,偶有思绪,可以追思先祖的场所。新城之于旧城,其中最大不同之一就是少了寺庙。不知为什么,城市规划似乎不愿意给普通民众安排这样的场所,但是老百姓还是会冒险去做这样的事(图11)。
图11:鬼节对话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南京市玄武区石婆婆巷
在新加坡留学时,我曾看到华裔、印裔偶有简单的祭祀活动,在社区中心或食阁附近的公共空间布置有铁皮的焚烧桶,且样式已几经改进。据说,新加坡共有4600多个焚烧桶,6个/平方公里。如果只计算居住区,这密度可能至少还要翻几番。
趁着旧城更新的机会,何不在旧城中开辟追念家族传承的“精神空间”?
中华民族的传承,也发生在此时此刻。
04
限度——不要所谓的“完美”
苏州的石板路在过去这些年其实被保护得不错(图12),保护工作在苏州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一以贯之,不过,要找到一条真正的老石板路,还是挺难。
苏州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工作人员不无动情地告诉我们,因为真正的老石板路并不是拿石板一铺了之,而是有很精细的技术工艺,在石材选用、路面铺设图案等方面都有相应要求,例如路面需微小的起坡、路面之下设有组织良好的排水沟等。
图12:常熟市李市村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这些旧的实体或者规制,难免被时代遗弃了,有一些还形成于距离我们相当近的年代。
旧城为何需要这些看上去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老石板路,这些破败的砖墙、逼仄的巷弄?
城乡需要包容不同年代、不同风貌的旧建筑(图13),这不仅是因为旧的建筑告诉了我们历史的技术信息,也不仅仅为了保护历史文化之类的说辞,而是因为“不完美”孕育生机(图14)。
图13:充满包容和协调的江村建筑风貌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开弦弓村
图14:东山镇某菜市场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旧的建筑租金更为低廉,更利于弱势个体,能让创新型但仍很弱小的企业、有才华但暂陷生活困境的人们得以入驻。这样的企业和个人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时空,最终从此孵化为可以成长并为社会带来新力量的实体。如果未来城市需要从这个角度切入进行渐进式的更新,那可能需要当前的规划进行极小的宗地划分。
城市也需要看上去似乎并不美丽的城中村,杂乱的城中村让无数异乡人落脚……或许也需要犯罪的空间——只需得到良好的控制。
理想的城市不是无菌的标本,而是新旧共生、好坏共存的有机体。
有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好和坏,它们经常反转。
巴黎、首尔等不少城市甚至故意保留废弃高架桥,任藤蔓缠绕、涂鸦遍布——他们认为,失控即生命力。
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最优秀的、完美的世界,我们只是要一个让人满意、不断进步、负面因素可控的世界。
历史已反复陈述这样一个看似悖谬的事实:
不要试图去建设一个统一的、完美的、理想的世界,因为那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更新的热度,不在于“敢叫日月换新天”,而在于点燃不同群体与土地的温情共鸣。
应如春雨润物,岂能飓风过境。
只有更新守度,才能万象更新。
顺祝各位同仁,新年万象更新!
深入挖掘城市更新背后的故事与内涵
记录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的脉动
展现“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辉煌成果
体现规划师在其中的专业智慧与人文关怀
激发广大社会民众对城市规划的关注与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蛇年新春征集活动
等你来投稿
了解更多详情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春节征集 | 这个让《雷雨》在四合院上演的街区,藏着多少惊喜?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新年俗 | 蛇年新春征集来啦:旧城新韵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春节征集|刘晋华:美丽中国里的规划故事——从身边小事看大国之变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