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是个文化人,早年间在日本留学时,曾靠给各个杂志写文章,赚过不少的生活费。这部分资金被称为润笔费,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稿费。
河南富孀马青霞、留学日本的周作人,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却因为一本月刊杂志《河南》,有了钱财上的交集。
周作人曾在自己晚年回忆录《知堂回想录》里,提到过这段经历。
一 《河南》创刊
在周作人的回忆中提到的《河南》月刊,总编辑是刘师培,付稿费的是程克。至于两个人具体在《河南》月刊的具体职位,周作人是模糊的。
周作人与妻子
这里的总编辑刘师培,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是江苏仪征人。这里说付稿费的程克,是留学日本的学生,具体学什么科目,周作人不清楚。
程克是河南人,是同盟会会员,在周作人眼里亦或是河南同乡会的会长,杂志社社长,会计?
但是,关于出资人,在作者中间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出资人是个寡妇,有个儿子,家中非常有钱,产业遍及各地。族中人觊觎巨额资产,总是对母子两个人搞些事情,生活地不平静。
于是,这对母子远离族人,在外留学。资助留学期间认识的同乡人创办月刊《河南》,一是为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是寻求同乡会的庇佑,保证母子两个人的安全。
“至于这件事情有无出入,那就不得而知了!”这是周作人在回忆录里的原话。周作人只是说了自己看到和听到的,至于是不是正确的历史事实,他就不管了!
二 周作人写文始末
话说,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说的这些话,他是怎么来《河南》月刊写文章,领稿费的?
这还得从另外一个人说起:孙竹丹。
1907年12月,河南留学同乡会在日创办《河南》月刊。新杂志开始,肯定要四处寻找作者投稿的,一来打开月刊的知名度,二来吸引更多的读者。
安徽寿州人孙竹丹认识周作人与周树人两兄弟,极力邀请他们给《河南》月刊投稿。
那架势不写都不行,迫于孙竹丹的情谊,也为了筹集更多的生活费用,也为了发表更多的文章,打开自己的知名度。周作人同意了邀约。
正是这段写文投稿的经历,才将马青霞与周作人间接的联系在一起了。根据回忆录记载,周作人是没有见过马青霞的。他只是从《河南》月刊领稿费,然后耳闻了月刊出资人的故事。
三 历史纪实中真实故事
周作人的回忆确实与事实有出入。《河南》月刊里明确署名武人,是编辑兼发行人。
实际上,《河南》月刊的总编辑是刘积学,总经理是张钟端。主创人员有程克、余诚、潘印佛、曾昭文,陈伯昂、李锦公、王传琳等。
“本报为河南留东同人所组织,对于河南有密切之关系,故直名曰《河南》,本社所有经费均尉氏刘青霞女士所出,暂以二万元先行试办;候成效卓著时,在增巨资,以谋扩充。”
马青霞
这是月刊的简章,明明白白地告诉了大家,《河南》月刊的创刊始末,以及主创人员,出资人。
周作人是只管写文章领稿费,估计一次也没有看过《河南》这本刊登过自己文章的报刊。
而文中刘青霞就是马青霞,马青霞嫁给刘耀德后,改名刘青霞。
马青霞是有魄力的,两万两银子办报刊,给周作人等稿费,是真敢给!而写文章的这些文人,写几篇文章就要不菲的稿费,是真敢要!
那时候的文章是太值钱了!这些东洋留学的学子,在外也是需要费用生活的。所以,周作人写文章赚稿费也是世俗意义上的自给自足,脱下长衫,也是勇士了!
四 马青霞捐出的2万两白银
这是从文章作者周作人的角度,写了《河南》月刊的始末;又从《河南》月刊主创角度写了月刊创刊的始末。
那么,从马青霞自己的记忆中,是怎么回事呢?
马青霞认为创办《河南》月刊是社会公益事业,她在《告四万万男女同胞书—豫人刘马青霞披露》中写道:
文中丁未,就是1907年。
马青霞热心公益,期望家乡和民族发展,学生教育,是个有钱又有爱心的女人。
周作人作为文化人,为了碎银几两,也四处写文投稿,为了生活继续,没有人可以忽略金钱带来的冲击,这是人性,这是物质需求,是世俗,也是人活着的烟火气!
这便是富孀马青霞与周作人的始末,其中的信仰和文化高低,便有看文的人自己琢磨了!
本文由冰蓝月吟原创,喜欢的点下关注!100个民国名女人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