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翅目—螳蛉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脉翅目

草蛉亚目

螳蛉总科

螳蛉科

螳蛉科(学名:Mantispidae)是脉翅目下的一个科。螳蛉是脉翅目中比较独特的 1个类群 , 具有似螳螂的捕捉式前足和伸长的前胸等特征, 在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动物地理区系中都有广泛分布,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区。成虫外表像螳螂(螳螂目〔Mantodea〕,但为全变态昆虫。螳蛉体长2~20cm不等,抓握式前肢(捕捉足),前胸发达,触角棒状,翅2对,翅脉丰富,有时模仿黄蜂进行拟态。幼虫有两种形态,多寄生于狼蛛的卵或幼虫体内。


1.形态特征

螳蛉,身体纤细,前腿有刺,外形像小螳螂一样,它们的第一胸节延长,两对狭窄的翅大小基本相等。螳蛉实际上是草蜻蛉的亲缘动物,具有类似的娇弱的翅膀。它们还像螳螂一样利用前足捕捉猎物,但它们的猎物的个头要小得多。欧洲产的一种螳蛉以蠓和其他小飞虫为食,它们的幼虫则以蜘蛛为食。螳蛉的卵小,呈白色,有短柄,数百粒成块产在树皮上。幼虫活动性强,捕猎蜘蛛的卵囊并进入取食。在全世界几乎都可见到这类昆虫的踪影,在温暖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更为常见。

中至大型,很像小螳螂的特异脉翅目昆虫,前胸延伸数倍于宽,前端大有1对瘤突,前足为捕捉式,基节大而长,腿节粗大,腹缘有齿列及1大而粗的刺状齿,胫节细长而弧弯,跗节短而紧凑。翅两对相似,翅痣长而特殊,前翅前缘在痣以前弧凸,翅有1或2组阶脉,翅基有轭叶。

欧洲螳蛉(Mantispa styriaca)长12∼20毫米。翅展约25毫米。螳蛉的卵玫瑰色,产於细柄上。幼虫有两型︰一型足发达,行动活泼,头方形;一型足短,白胖,形似蛴螬;都寄生在狼蛛属(Lycosa)的卵或幼蛛体内。幼虫长大後(7∼10毫米长)织一丝茧化蛹而进入第一蛹期。但第二蛹期能活动,无茧。巴西螳蛉(Symphasis varia)寄生在黄蜂体内,在蜂巢中化蛹。

2.繁殖特点

螳蛉的卵具有短柄(为雌虫分泌的能够迅速凝结的胶状物),聚产在树皮上多达数百粒;幼虫寻找蜘蛛卵囊去寄生,少数在胡蜂巢内寄生,大幼虫体粗而弯,头部小,胸足的爪单一。

3.种群分布

在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动物地理区系中都有广泛分布,世界已知 4亚科 44属 413种,中国已有纪录 1亚科 8属 37种,广泛分布各地区,许多属以至亚科有区域局限性。中国过去已记载18种;近年研究了福建等省的螳蛉,螳蛉又增加十多个新种。

4.棕色螳蛉

棕色螳蛉(学名:Euclimacia badia),分类属螳蛉科/脉翅目,体长22~30mm。


(1)外观特征

体色棕褐色;触角除基部外为黑色。前脚腿节粗大呈纺锤状,具许多棘刺,与胫节合并时具捕捉脚功能;腹部粗大;上翅前半部呈褐色。

(2)生态习性

成虫出现于夏、秋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夜晚具有趋光性。

脉翅目(Neuroptera)长角蛉科(Ascalaphidae)大型昆虫。翅膜质,触角长,棒状。幼虫以碎屑伪装自己,或藏在树皮下等待被猎物。主要分布於热带及美国南部和西南部。易误认为蜻蜓类。长角蛉分布于世界各地,已知约300多种,中国已知约10属30多种。1908年荷兰学者weele按动物地理区做了长角蛉志的巨著,当时分3亚科7族54属201种。

长角蛉属于大型昆虫,白天活动,动作敏捷,夜间有趋光行动,常被误认为“变异的蜻蜓”或者“蜻蜓和蝴蝶的杂交种”。触角细长,端部膨大成球棒状,与蝴蝶触角相似,因此被称蝶角蛉,长角蛉;复眼大而且突出,不少种类复眼被一条横沟分成两半,此为亚科的分类特征;头胸多生密长毛;足短小多毛,胫节有一对发达端距;翅膀多且呈网状,翅痣下无狭长翅室;腹部多狭长,有些种类雌虫腹部短浅。

5.黄基东螳蛉

黄基东螳蛉(学名:Orientispa flavacoxa),在中国大多分布于福建。体长10—18mm,前翅长10—16mm。体黄色,多褐斑。前胸细长,前端的膨大部分占整个前胸长的1/4,前胸膨大,分布有对称的黄色条斑,背中一条褐带由上至下渐粗,腹面基本褐色,仅上端为黄色,内侧黑色;中后足基节黄色,转节整体褐色,余者大部分黄色,翅透明,翅脉黑色,翅痣褐色至暗褐色,大小形状不规则,后翅A脉弯向肘脉并与肘脉近端处短距离相接。腹部黄色具有显著暗褐色斑,末端几节整体黄色。

6.眉斑东螳蛉

眉斑东螳蛉(学名:Orientispa ophryuta),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居多。体长10—18mm,前翅长10—16mm。具明显黑斑,头部黄色,头顶具黑色眉状斑。前胸细长,黑色,膨大部有一对黄钩斑弯向侧腹面,中后胸黑色,小盾片及前盾片的前三角形板黄色,中后胸侧板黄色具有多个小黑斑,中后足及前足基节黄色,前部腿节和胫节外侧黄色内侧黑色。翅透明,翅痣黑色,径分脉Rs的数量不到十条。腹部背板黑色,每节中央有大小不等的黄斑,腹板大部分黄色,仅在每节的后缘有黑色窄边,腹端末节及尾突黄色。


7.日本螳蛉

日本螳蛉(学名:Mantispa jap,nica),螳蛉科。分布于湖南、湖北等地。体长11,m,前翅,11mm。头部黄色,触角基部上方1黑,。向上延,成黑条直至唇基和上唇,头顶具暗;触角黑色念珠,基部2蚧黄,有褐斑。前,狭长,背板黄褐,前,膨大部分有1对黄斑;前足基节淡黄,腿节黄褐,内侧暗褐色;中后足黄色。翅透明,翅痣狭长黄褐色,脉大部分黑色,Rs分6条,径室4个。腹部黄色,背中有1列黑条斑。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