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文)
八、有的百科资料漏洞百出
在某些百科上,我们可以看到错误百出,简单撷取几例:
1、提高等级
不但贵州茅台酒从戊类银质奖章(何况很难说是自己获得),晋升为乙级名誉奖章,而且还增加了年份酒“典藏五年、十年、二十年”。事实是,在《要览》记载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章程》中,第七章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次赛会系为近新物品而设,赴赛商品中如有制造于1905年以前者,不入评奖之内,历史物品亦不赠奖”,因而什么二十年之类年份酒纯属杜撰。
2、随意添加
四川酒业一无所获。结果混进来一个“四川泸州温永盛酒坊”(还标注今四川泸州老窖特曲酒)。而陕西省从未参与,结果出来一个陕西(官厅)西凤酒(还标注为今陕西西凤酒),殊为可笑。
3、变换牌质
在金银牌质上故意更改。本来应该是丙类奖词(无牌)第三,然后是丁类金牌奖章。结果百科上给变成丙类金质奖章。并凭空造出茅台、西风和泸州老窖,真不知道是谁编纂的?!
4、更改事实
上面一变,下面跟着全变。于是乎,丁类本来是金牌奖章,全被变成银质奖章,戊类银质奖章变成铜质奖章。至于己类本来是铜质奖章,给变成口头表扬。这和陈琪的《纪实》和李宣龚的《要览》完全背离,根本不考虑历史事实,随意编纂。其中是否有经济利益虽然不敢确定,不过确实值得反思。
九、谁在说谎?对茅台的几点质疑
从以上历史资料的分析和对比可以看出,就高粱酒而言,只有3枚大奖章。其中直隶省和河南省具体是哪家,笔者凭现有资料很难确定。而高粱汾酒被山西汾酒宣传为自家获得,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只要没有山西汾河流域酒业提出质疑,还不至于被套上虚假宣传。而贵州茅台的宣传,就有点问题了,似乎涉嫌虚假宣传,我们就来一一分析。
1、“怒掷酒瓶”为假,碎磁辞退为真
在茅台宣传文中,最著名的就是“怒掷酒瓶”。其“传奇茅台”的《茅台酒荣获1915年巴拿马金奖始末》文中,则说不是怒掷。而是工作人员不小心打破,酒香四散,引起轰动。然后把茅台酒打开陈列,轰动效应。文中描写“争相倒酒品尝,一致‘咂、咂’交口叫绝”。似乎作者身临其境,殊不知,该作者从来不知有规章制度,以至于闭门造车,恬不知耻。
在《要览》和《纪实》中有明确记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章程》中第十五章规定:“赴赛人应将其所有赛品及陈列地收拾干净”。第二十二章规定:“参赛物品必须在指定位置陈列”。意思就是说,即便是有人失手打碎瓶子,也应该立即清理干净。如果是故意摔瓶,那就是破坏展会秩序,是需要被事务局开除的!
再一个,如果贵州打开瓶子陈列,首先不说挥发容易引起口味变淡,影响评比。另一个证据是,从陈琪拍摄的图片来看(如图),当时酒类展品都是在一起摆放的,并没有打开瓶子一说。而且评比酒类,不是只评香气,而是在于口感品质等综合评价。
陈琪做人严谨,对很小事例都予以记载。在《纪实》中“开幕后之确情”章节记录了这么一件小事。陈琪对赛品管理严格,规定任何一件赴赛物品,都必须装订造册编号,一式五份,交由美国管理一份。如有破损,立刻从仓储或国内补发。对于展品,工作人员严格管理。然而百密一疏,在政府馆一位雇佣的工作人员,不小心把广东的一件价值数十元的瓷器打碎。
于是广东出品委员徐良让馆长周主任扣其工资补偿。陈琪认为工作人员属于苦力,工资不多,因而拒绝。只是辞退,并未扣其分文还补足工资。陈琪在文中说,所有账目,都有记载,任部委清查。如果有酒瓶打碎引起轰动之事,要比打碎瓷器更为知名,自然会予以记录,可是陈琪却一字未提,就可知端倪。
2、戊类银牌奖章,可能非茅台得
这点在上文详细论证过,高粱酒分类属于第一百三十一部,而该部获奖只有3枚,并且都是大奖章,没有其他获奖记录。至于其他酒类获奖,都是其他分部(类)。
因而贵州公署选送并获奖的酒,很有可能并不属于该部分类的高粱酒或麦酒,而是果酒或者其他酒。如果茅台非要坚持当时贵州公署选送的酒,就是自己前身华茅或王茅选送的高粱酒。那么只能说该酒并未获奖,哪怕是唯一的戊类银牌奖章可能性也较低。
(国图藏书原文截图)
因为从茅台现在的宣传和过去的历史来看,一直是用高粱作为酿制原料,出品53°白酒,并无其他果酒葡萄酒传承。于是能够得出一个不太确定的结论,那就是贵州公署选送的酒,确实获得了银牌奖章。不过,很可能并不是贵州茅台的前身,而是其他酒业公司(试验场)。
3、不参与评奖纯属虚构
在前些年被一些酒业公司质疑奖章的等级和来历后,茅台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不参与巴拿马博览会评奖。如此编造,自相矛盾,真是令人诧异。在其官方《茅台酒荣获1915年巴拿马金奖始末》文介绍:“由于茅台酒在农业馆展出的过程中,已经通过‘酒香为媒’(摔杯为号?)的轰动效应,成为博览会上的明星。故不必再由评审团进行评比,而直接由高级评审委员会授予荣誉勋章金奖。”这点和后面推崇的事务局局长陈琪的说法不一。
陈琪先生为了扬我国威,呕心沥血,亲力亲为,因而尽力为我国争取奖项。除了其他大奖章,政府馆因为建筑华美获得所有参赛国家唯一一个大奖章。后来为了争取我国茶叶出口,专门致函赛事评委会,极陈我国茶业优点,因而补发七省7枚大奖章。
难得茅台如此“知名”,竟然不参与评奖?丢弃为国扬威的机会?!那么去万国博览会干嘛?这岂不是令陈琪心寒?令国人不屑!如此荒诞不经,肆意编造,更是让人笑掉大牙?!
况且,就按照茅台宣传所言,最后授予“荣誉勋章金奖”。奇哉怪哉!翻遍历史资料,从来没有这个奇怪的奖章。要么是乙等名誉奖章,要么是戊等银牌奖章,何来的不伦不类的“荣誉勋章金奖”?!
况且这个奖在哪里,有何文为证?那么,再退一步,不参加评奖也罢,获得荣誉勋章金奖也罢,高姿态!那么,为何后来又宣传?并且不说实话?先不说奖项能否真实归属自己,只说利用当今只有金银牌三种奖项,宣传中不断偷换概念,就有点造假嫌疑。
4、茅台宣传不断,二十年变银为金
茅台几十年间不断更换奖牌,不但把戊类去掉,而且变银为金,逐渐更换,把一个当时评奖第四(五)的升为第一,可谓不遗余力。
据有心人统计,最初是1959年,权威媒体发文认为对茅台不公,被评为第二是贬低茅台。事实上现在知道当时获大奖企业有很多,说不上贬低。考虑当时背景,影响很大,于是茅台就从第四(五)变为第二。到了1981年,茅台开始宣传自己荣获金质奖章(注意变第二为金)。
1984年,茅台背标文字变成"一九一五年巴拿马博览会荣获奖章、奖状"还算中规中矩。然后就开始偷换概念宣传金奖,1986年,茅台酒厂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念茅台酒获巴拿马金奖七十周年活动","巴拿马金奖"的说法似已成为"定论"。到了2003年,新版背标出现"1915年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后,多次获得国际金奖,蝉联历届中国名酒称号"的说法,这一提法沿用至今。
十、结语
以上就是关于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真正的举办始末,笔者查阅了诸多资料,相互对比分析,因而得出结论。那就是那年白酒获得甲等大奖章只有3家,其中山西省选送的高粱汾酒似乎可以和山西汾酒拉上关系,其他都存疑或虚构。
至于贵州茅台的前身,要么是从未获奖(高粱酒),要么是获奖很难说是高粱酒。退一步说,即便是当时获奖,那么奖牌的级别也只能是排第四或第五的银牌奖章。然而几十年间,贵州茅台不断混淆概念,移花接木,穿凿附会,弄虚作假,自我吹捧,可谓手段高明。
按照《广告法》,严格意义上说,涉嫌虚假广告宣传!!!可惜客大欺店,尾大不掉,既得利益者众多,自然没有人去处罚。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山西汾酒,还是贵州茅台,抑或是其他品牌,只要酒的质量没问题,都可以找到忠心的消费者。就如同读者所言,过去的辉煌不代表今天的成就,沉浸在历史功劳中却不思进取依然会失败。这有诸多前车之鉴,无须多说。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不容许更改或混淆概念。如果捏造事实,哗众取宠,蒙骗消费者,虽然一时可以高高在上,然而一旦谎言戳破,商誉受到损害,很可能一泻千里。
最后回答读者问题。那就是恐怕此文一出,一些列入名单的酒业也同贵州茅台一样,市值暴增,价格飞升,老百姓想喝质优价廉的酒再也喝不上。这点笔者认为,正视历史,不要惧怕。
虽然如今风气浮躁,很多上市企业只重视炒作,而不重视质量,要市值不要价值。殊不知,如今物质丰富,厂商遍地,替代品众多。如果一味地自以为是,耍小聪明,认为消费者很容易被忽悠,然而稍有不慎就会翻船。
就酿酒业来说,笔者拙见,所谓国保秘方其实并不神秘,业内皆知,其实就是一噱头。所谓工艺古老流传,古今差异不大,只是一方水酿一方酒。只要用心在原料和质量上下功夫,不随意添加化学品,口味大致相同。
因而,此酒价高,就换他酒,质优价廉到处都有;他人皆炒作,我等冷旁观;看他起高楼,看他水翻船;这世界,从来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尽的努力方能持久。
《诗经》有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做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做事亦如此。
(事务局局长陈琪)
(陈琪携夫人)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全文完)
2021/12/15榆木斋
主要参考资料图片: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要览》李宣龚编纂 1914年4月出版
《中国参与巴那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陈琪撰 1917年2月出版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出品分类纲目》筹备巴拿马赛会局 民国
《万国博览会游记》屠坤华著 1916年7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贵州茅台集团官网(互联网网页)
山西汾酒集团官网(互联网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