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冰,一个名字在美国军事和科技界越来越响亮的女性,却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家族历史。她的爷爷,曾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身为空军高层,指挥过多个关键战役;她的父亲,也一直心系祖国,为国家的科技与安全做出贡献。

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家庭,似乎注定了她会与中国有着不解的联系。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徐若冰却选择了移居美国,并在美国雷神公司等军工巨头中。

凭借出色的技术能力,主导研发出改变战局的先进雷达系统,甚至成为了F-35隐形战斗机雷达系统的“幕后推手”。她在美国的这些重要职务背后,究竟隐含了什么样的政治信号?



徐若冰的求学与成就

1964年,10岁的徐若冰和她的父母一同移居美国。那时,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决定将深刻改变她的一生。尽管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她的适应之路并不平坦,但她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数学和科学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成为了她日后学术与职业生涯的基石。

徐若冰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求学经历,奠定了她日后在科学领域的坚实基础。在多伦多大学,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数学硕士学位的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她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她对数学的热爱,促使她继续在系统科学和电气工程领域深造。之后,她进入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系统科学与电气工程硕士学位。

徐若冰的学术成就并没有局限于课堂,她在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上表现出色,成为了学术界的佼佼者。她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学术会议和研究论文中,逐渐积累了声誉。尽管她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真正让她广为人知的,是她在美国军工企业和军界的卓越表现。

雷神公司的历练

在雷神公司,徐若冰的角色逐渐由一名技术工程师转变为管理层的核心人物。她先后负责了多个关键项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电磁系统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电磁系统作为军用设备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涉及到雷达、电子战和通信等多个领域。



徐若冰在这一领域的管理经验与技术专长,使得雷神公司在这一领域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她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公司上下的高度认可,许多同事都对她的决策和远见表示钦佩。

最让她声名鹊起的项目,是F-35隐形战斗机的雷达与电子战传感器系统。F-35被视为现代化空军作战的核心,其隐形能力和战斗力直接决定了其战场表现。徐若冰被誉为“F-35雷达之母”,这项技术的成功,使得F-35在隐形战斗机的竞争中占据了领先地位。

她领导的团队通过研发新一代雷达系统,极大地提高了F-35的作战性能和生存能力,特别是在面对敌方先进雷达探测时,F-35的隐身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除了参与F-35项目,徐若冰还深入到无人机技术的研发中。无人机技术正日益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雷神公司对无人机的研发尤为重视。徐若冰亲自监督这一前沿技术的进展,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她通过精确的技术指导和有效的团队管理,推动了多项无人机技术的突破。



军方和政府职位的担任

徐若冰在美国军方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尤其是在担任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期间。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委员会是一个专门为美国空军提供战略性科研建议的机构,主要职责是指导空军的科研方向、评估现有的技术项目以及推荐新的技术领域。

这个职位对于任何一位专业人士来说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徐若冰这样一位深耕于军工领域的技术专家而言,担任主席意味着她在推动美国空军科研方向方面发挥着直接的影响力。

在她加入委员会后,徐若冰迅速发挥了她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深厚经验。她帮助空军科学咨询委员会更好地理解技术发展趋势,并在多个研究方向上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



她的参与使得空军在多项高技术领域的投入更加精准,特别是在雷达、电子战系统和无人机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上。

2012年,徐若冰被任命为美国陆军部负责采购、后勤与科技事务的助理部长。陆军部负责的工作内容涵盖了从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发到后勤保障、从军备采购到军事科技的综合部署,职位涉及的工作范畴极为广泛。

在徐若冰的领导下,陆军的装备更新换代得到了显著提升。她的决策使得新型武器和装备的研发更加高效,同时她也确保了军事技术的快速转化,使得陆军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快速变化的战场需求。

她的贡献,使得美国陆军的装备科研工作更加精细化、系统化,并且提高了装备的实际作战能力。



新的任命与复杂的家族背景

2021年4月,徐若冰的职业生涯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高峰。她被美国总统拜登提名为美国国防部负责研究与工程事务的副部长,这一任命使她成为了美国国防部文官系统中亚裔美国人的最高官员,也成为继米歇尔·弗卢努瓦之后,第二位出任这一职位的女性。

徐若冰的任命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特别是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徐若冰的身份和背景成了热议的焦点。徐若冰的祖父曾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位英雄,长期在中国空军服役。

徐若冰的爷爷,徐康良,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几个重要时期,并在中国空军的建设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1930年起,徐康良便开始了他的空军生涯,先后担任分队长、中队长、大队长等职务,着空军力量的逐渐壮大,徐康良迅速崭露头角,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康良的职务发生了重要变化,逐步晋升为空军轰炸机总队的副总队长,并最终升任总队长。在这个岗位上,他指挥了多次重要的空战行动,尤其是在轰炸任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战局的变化,徐康良的职责也不断扩大。战后的空军改革要求他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责,他被任命为空军军官学校驻印度分校的主任,并且还兼任了成都空军学校的教育长。

1945年,徐康良的职务再次提升,他被任命为空军第三路的代理司令,并且随后担任了空军第二军区的少将司令。在这些关键岗位上,他负责指挥和管理更多的空军力量,同时需要参与到更加复杂的战略决策中。

特别是担任东北空军第一军区司令时,他负责的区域涵盖了东北及其周边的空防任务。这个时期,中国的空军在战后重建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徐康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徐康良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并继续在台湾地区的空军体系中担任要职。他被任命为空军总司令部训练司令部的中将司令,负责台湾空军的整体训练工作。这一职务让他肩负起了进一步提升台湾空军战斗力和战术水平的责任。

1964年,徐康良正式退役,结束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虽然退役,但他依然活跃于台湾社会,继续为台湾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他被任命为“总统府”的战略顾问,为政府提供关于军事、战略等方面的建议。

任命背后的故事

徐若冰的父亲也始终心系祖国,并且他对祖国的忠诚和关怀贯穿其一生。徐若冰的父亲,徐乃力,是一位深受社区尊敬的华人学者和文化活动家。移居加拿大后,他一直积极参与当地的华人事务,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每当有时间,徐乃力便会参与华人社区的各类活动,并在华人圈子中积累了相当的影响力

徐乃力还在加拿大本地创办了中华文化协会,旨在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这个协会逐渐成为了一个聚集华人学者、文化爱好者和艺术家的平台,通过一系列讲座、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中华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1994年,徐乃力成为了中华史学会会长,他的领导下,学会注重对中华历史的真实记录与研究,坚持忠实于历史的原则。在他看来,历史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准确地理解和传播历史是华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徐乃力一生热衷于中华文化,尤其推崇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艺术和历史。他常常表示,无论身处何地,自己都心系祖国,尤其是在看到中国日益崛起的那一刻,他更是深感自豪。他多次前往山东,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与他们讨论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对于祖国的未来,徐乃力始终怀抱着坚定的信念。他认为,所有海外华人都希望看到祖国的和平与繁荣,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他坚信,炎黄子孙的心中都怀有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期待。徐乃力常常对身边的朋友们说,祖国必将统一,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不过徐若冰的晋升被许多分析人士解读为美国对台湾的“支持”信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