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重庆某地铁站点内,一位95后女生摆起化妆摊,为下班后赴约聚会的女性提供化妆补妆服务。这在网上引发热议。

有网友点赞,“自己化不好也来不及,挺好”;有人建议“全国推广连锁”;也有人担忧“卫生问题怎么解决”“地铁站不能摆摊”……

先撇开对于地铁站里设摊方式的质疑,光是聚焦利用交通枢纽节点创造微型消费场景,有专家认为“值得琢磨”:这体现出即时性美学服务正在重构城市公共空间的商业价值,地铁站里的“第三梳妆台”,本身就创造出了一个全新消费场景,又延伸了下一个消费空间。而参与其间的青年,也是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以技能创造价值。

找准消费兴奋点

关注到这一流量颇高的新闻后,上海市政府参事张兆安仔细阅读了网友评论,并从中读出关键信号——需要。留言里几乎清一色的内容都是希望家门口的站点也能有类似服务。

“有人愿意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人化妆,有人愿意为交通便捷、性价比高的化妆服务埋单。”张兆安认为,这恰恰印证了这项新消费、新服务是应需而生。


朱瓅 摄影 /口红 彩妆 美妆 试妆 化妆 眼线笔

对于消费者来说,前往专门的化妆工作室费用高、路程长,嵌入地铁站内的化妆服务几乎没有额外的通勤成本。对于这名95后女生来说,在犹有余力之下拓宽收入,为生活增添一份保障。

“这类消费兴奋点难能可贵,更需要大环境的整体支撑。”在张兆安看来,假如涉事地铁站早早关上大门,这类新兴消费很可能在萌芽之初就被扼杀。

从公共利益出发,张兆安也给出了另一个维度的思考。对于地铁站来说,其承担的基础功能是公共交通。因此,这类新消费发生的底线应当是“不影响绝大多数通勤者的利益”。

这些新消费、新服务何尝不是烟火气的具象体现。放眼全球,不少知名城市开始营造“地铁文化”。地铁中的细微场景,往往定格了中外游客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在宣传标语、广告牌之外,张兆安期待,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新消费,能为上海的有趣而“加分”。


朱瓅 摄影 /口红 彩妆 美妆 试妆 化妆 化妆刷

“当一个消费兴奋点出现后,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要抢抓这波热度,并根据消费热点、消费内涵、消费方式、消费追求、消费因子等变化趋势精心谋划。”从当前火热的演唱会经济中,张兆安看到了联动的可能。

带妆造听演唱会,在年轻人中时兴。但部分演唱会正逢工作日,忙碌的上班族通常下了班放弃吃饭时间直奔演唱会现场。倘若能在演唱会周边站点开设类似服务,市场需求或许颇为可观。

“这类小微经营主体,往往会随市场变化优胜劣汰,政府要做的是平衡好城市治理的要求,尽量不过多干预,给予其充分空间生长。”张兆安说。

“八小时外”也有机遇

据称,这位95后女孩的化妆摊,每天2小时,收入300元左右。网友们直呼:“赚翻了!”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汪怿认为,从某个角度看,这是灵活就业的一种全新形式,城市里有这样一个空间给予青年就业者进行不同于传统劳动、数字劳动以外的打拼空间。

有网友评论“商机无处不在”。这正折射出传统的“朝九晚五”工作模式逐渐被打破。汪怿认为,年轻一代越来越追求工作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再满足于固定工作模式,而是探寻“八小时之外”的机遇。“这反映了他们就业观念的革新,是有益的付出,也是高质量就业新形态。在不影响本职工作与用人单位的前提下,通过服务提升能力水平,总比待在家里好,奋斗正当时值得鼓励。”时间自由、地点灵活、收入可观,重庆姑娘的尝试让更多人看到了新就业形态的可能性。

看似不起眼的小摊位,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这种“碎片化”的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商业价值,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

汪怿认为,这启示着青年“一技之长能动天下”,可以根据自身技能创新尝试,让自己的本领服务于更多人群、更大天地;另一方面,这一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极强,为年轻人尝试新就业形势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看到95后青年在地铁站发光之外,也要看到灵活就业的可持续性。譬如,这一模式下,从业者的就业保障由谁管?汪怿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对这些“打零工”“练摊”的灵活就业群体进行具体考量,让更多这样新型就业形态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使其健康有序发展。“政府要对这类灵活就业加以规范与支持,个人也应当平衡好‘新就业’与本职工作,这样才能创造有益的付出。”

目前在上海,地铁里摆摊是不符合相关管理规定的。而地铁管理方也表示:超大城市中一个个地铁站点,不仅是通勤枢纽,更是人们生活场景连接转换的节点。近年通过站点环境建设、嫁接柔性资源,更成为链接艺术、丰沛体验的节点。当下,也将进一步思考,如何用好自身载体,拓展、链接更多消费场景,激发消费动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