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本身的含义是单纯的,但现在之所以变得复杂,
复杂的是外在条件。
比如在公司,老板讲了个笑话,笑话很无聊,
但总有些人会起头,带着大家一起笑。
因为在他们看来,公司是老板的,配合老板的笑话一起笑,是工作内容之一。
如果有人不笑,那就是不识抬举,甚至可能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在这种荒唐但却现实的影响下,多数人或多或少的笑了,笑的未必是笑话,
笑的往往是一种配合。
那些觉得不好笑却不得不笑的人就只能憋着,
哪怕他们觉得这笑话,堪比骂人的脏话。
再比如社交媒体上,某个梗突然火了,这个梗很烂,而且内容有针对性,
但大多数人争相转发、评论,然后笑成一团。
如果有人不懂这个梗,或者觉得它根本不好笑,那最好别说话。
因为多数人笑了,所以突然出来个不笑的人点评他们的“立场”,
那就会被多数人说成是落伍,或是不懂潮流,更有甚者开启口水大战。
于是,反感这种烂梗的人们只能憋着,
亦或是假装自己也在笑,哪怕心里是抵触的。
上述两个例子,解释了笑不仅是情绪的表达,更是群体认同的标志。
当你笑的时候,其实是在表达“我和你们是一伙的,”
这种暗示性极强的认同感,是当下社会最基本的交际需求。
人们渴望被接纳被认同,而笑,恰恰就是这种认同的象征。
有认同,就有不认同,有需要接纳的,就自然有被排斥的,
所以多数人笑了,那不笑之人就会被扣上“非我族类”的标签,
因为不笑,意味着不在这个群体里,意味着被排斥在外:
被排斥的人,未必是做错什么,
有时候群体的笑,是愚昧的,是偏执的,
是带有显而易见的愚蠢和幼稚,
但是,当这股力量拧成一股绳之后,
那么他们就会订立规矩,就会规范表现,
一起笑,就成了他们能接纳别人的底线:
这种排斥异己的微笑,并不是这个世道唯一的“非正常手段”,
只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如何应对这种手段,
成了适应社会的必修课。
谁笑了,谁憋着,两者之间所代表的背后意味,
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谁多谁少”这一问题的直观诠释。
而是通过声音的力量,通过目光的引导等手段,
让笑声,覆盖其他的声音。
所以,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力量的博弈,
一种对群体身份的认同和不认同,
一种对当下世道某些问题的接受和否定,
笑的也许是多数人,但对的未必是多数人,
沉默的人看起来憋着不服气,
但也有一种可能,是沉默的人根本不在乎,
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时候问题本身即是答案,
就如同有些答案看起来太复杂,
因为这些答案本身,则代表着更为深刻的提问:
也许随波逐流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手段,
但大家都很清楚,
我们之所以不想近墨者黑,
也许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原因,
只是不想成为那种对得起别人,
却对不起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