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日,下午3点半,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的3楼309室,正在举办一场专题研讨会。
一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突然从角落站了起来,掏出了那把早就准备好的的左轮手枪,立马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47岁的戈尔咨教授。
“砰”的一声,枪声响起,教授都没有时间反抗,立刻就倒在了地板上。
之后,他还朝教授的后脑补了一枪,并且还给了此时特别诧异的史密斯教授两枪。
两位教授躺在地板上,鲜血从他们的伤口慢慢渗落,在地板上形成了“血河”。
这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就是卢刚,北大本科生,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博士生。
卢刚,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他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姐姐。
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家人都特别宠爱他。卢刚性格乖巧,从小勤奋好学,每次学校组织的大型考试,卢刚的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
因为成绩优异,老师默许了卢刚在学校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行为,而且卢刚特别看不起学习比他差的同学。
种种因素,也造成了他的傲慢和眼高于顶。为后来的卢刚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高考的时候,卢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其学习物理专业。上大学后,卢刚并不认为大学就是用来放松的,反而他在学业上更加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4年,他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中美两国之间物理学术交流计划的选拔,获得了公费赴美的资格。
之后,他又去到了美国求学,在爱荷华大学继续攻读物理与天文专业。并在1991年通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六年的留学生活里,卢刚也没有任何懈怠,反而更加刻苦地学习。
为了博得导师们的青睐,在毕业论文主题的选择上,他选择了一个比较冷门的话题。
在毕业答辩那天,他满怀信心走上讲台去向导师们阐述自己的毕业论文。
但是,事与愿违,卢刚的毕业论文因为选题比较偏,没有博得导师的好感。
虽然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但是却错失优秀论文的评比机会,同时奖学金也与其失之交臂。
而优秀论文的获得者却是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山林华,最终是他获得了奖学金。
此时没有被评上优秀论文的卢刚心里就不是很乐意了,他认为山林华学习不如自己,只是因为他选择的主题是导师喜欢的,因此才获得了奖学金。
仇恨的种子在卢刚心里发芽,随着时间的流逝,怒火吞噬了卢刚的理智,以致于发生后来的卢刚事件。
在拿到博士学位后,一般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第一条路是找工作,第二条路是继续攻读博士后。
但是爱荷华大学唯一的名额被山林华占据,而且卢刚的专业太过于冷门,找工作也比较困难。
于是卢刚打算换一个学校攻读博士后,但是读博士后需要学校教授的推荐信,他就去找了自己的导师和系主任。
两位教授都为卢刚写了推荐信,过了一段时间后,卢刚发现迟迟不见有其他大学接纳他,他就认为是他们从中作梗,不让他去别的学校攻读博士后。
可是,就在卢刚行凶后不久,美国一所大学公布了该校博士后的资料,卢刚就在其中。
该学校接到了戈尔兹等3名教授的推荐信,信中三人夸赞了卢刚的专业学识和人品,导师们并没有使坏,这些全都是卢刚自己内心黑暗的想法。
因为优秀论文事件,卢刚对两位导师和山林华怀恨在心。他早早地计划好了一切。首先他获得了美国的持枪许可证,之后在军火店购买了两支枪。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样,卢刚在枪杀两位教授后,就把目光转向了中国留学生山林华,优秀论文的获得者。
他向山林华的胸脯和头部连开数枪,致使山林华倒地身亡。
之后,他迅速离开了第一现场,去了物理系主任的办公室,一枪射杀了44岁的系主任尼克森
在确认尼克森没有生命体征后,卢刚又返回到了第一现场,发现了几个学生正在对气息奄奄的史密斯教授进行抢救。
他恼羞成怒,又朝史密斯的脑部补发了最后致命的一枪。
然后,他快速地跑到了行政大楼,冲入一楼111室的校长办公室,向副校长安妮·克黎利前胸和太阳穴连开两枪。
办公室内的学生秘书茜尔森在听到声响后,想要报警,手刚刚碰到桌子上的手机时,卢刚进来了,朝着茜尔森开了一枪。
事后得知,除了重伤的茜尔森之外,其他人都不幸遇难。杀完五人后,卢刚没有丝毫的不安和愧疚,而是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随后,他又跑到了二楼的203室,站在窗边,看了一眼自己生活了六年的校园,最后毫不犹豫地饮弹自尽。
这件事情在美国的华人社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报刊对卢刚多加指责,并不断评价其社会背景。
还有一些人认为卢刚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国社会的不满和反抗。一向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中国人终于站了出来,宣泄自己的愤怒。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