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车只有17个月,大桥就开裂了,永州大桥的豆腐工程在网络上引起非常大的关注,那么永州方面的回应能不能说服大家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事情。
事件回顾:
2025年2月19号一段永州湘江西路九孔桥开裂的,在网络上引起非常大的关注,画面中可以看到桥体接缝处裂痕狰狞,瓷砖剥落像掉了牙齿一样,甚至有人徒手一扣碎渣渣就直接掉了下来。
要知道这座耗子树于2023年9月通车的民生工程,到现在为止只服役了17个月的时间,现在看起来就像一个骨质疏松的一个情况。
面对质疑,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局火速行动,在2月20号的时候就直接发布了通报,说这个裂缝是回填土路基和桥梁主体下沉不一致所导致的,属于非主体性结构问题,并且说要整改再检测。
永州方面的这个回应看起来是非常的好,大家好像对这个回应不太满意,那么沉降不一致是技术问题还是什么问题?但是验收的时候怎么是一致的呢?
技术解释能不能说得过去?
永州方面的说法是桥梁结构主体为钢筋混凝土,引道为半刚性土路机,两者的材质不同导致了沉降差异,接缝处开裂是合理的。至于砂石回填的孔位,则是设计变更后的废气处理。
有网友是这样质疑的,要知道桥梁不是搭积木,沉降预测可以说是基本功通车前没有做模拟试验吗?验收报告是闭眼签的吗?
以前他瞧怪超载,现在裂缝怪地球,建议以后工程的合同里面加一条,如果地壳运动,甲方自行负责,你说这样的条款加上去有用吗?
为什么九个亿建造的桥梁,它的寿命还不如村口的一个石拱桥呢?有一个网友在永州本地晒出了祖辈修的100年石桥的照片,并且还配文没有钢筋混凝土,没有经过的论证,但是它没有开裂。
像这种刚刚通车就要维修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了基建顽疾了,永州大桥其实也并不是一个个例,之前就有路通车半年就返工,某市体育局管屋顶坍塌的事件,让很多网友都产生了信任危机。
现在这个桥梁还没有移交给交通局,还是属于开发区管辖,责任主体可以说是比较模糊的,网友也质疑没有移交就能甩锅吗?这是在踢皮球呢?
整改和检测费由谁来承担?如果未来需要大规模的维修,是否又需要财政的拨款?如果这是开发商建的楼的话,业主早就拉横幅了,为什么公共工程就能这样解释解释就过去了呢?
永州大桥事件折射出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我们在基建狂魔的光环下到底是追求了建成的速度还是服役的寿命?当自然沉降成为一个高频出现的词语,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工程设计的标准和验收的流程?
如果桥梁裂缝真的是自然沉降背锅的话,那到底应该哪个环节应该人工介入?如果你是负责人的话,你会怎么解释?
一座桥的裂缝是裂开了技术的短板,但是更多的是公众的信任,永州方面的回应或许是讲究科学论证,但是老百姓更想看到的是未雨绸缪的责任感,并非雨后补伞的话术。毕竟修桥铺路可以说是功德无量,不能让这些功德都功亏一篑了。
参考资料: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