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诸如蒲剧、晋剧等多种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传统剧种。在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期间,三晋大地上精心筹备了多场别开生面的戏曲文艺晚会,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献上了一道道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在山西举办的戏曲演出活动,通过展演一系列优秀剧目,推出一批批杰出的戏曲人才,对“三晋戏曲”的文化品牌形象是一次生动的强化,也是一次隆重的自我介绍和畅快的艺术表达。一场场戏曲晚会上,观众领略到浓浓的年味儿和山西的地域文化魅力,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这不仅是戏曲艺术的交流,更是文化情感的共鸣,展现了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图一:全民戏曲嘉年华《百戏芳华》


图二:“三晋欢歌”2025新春文艺晚会演出现场


图三:北路梆子《琴笳赋》演出现场

戏曲春晚和太原的双向奔赴

1月30日,正月初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央视综合频道、戏曲频道圆满播出。晚会以“过大年、看大戏”为轴心,为观众奉上了一盘汇聚全国近80家文艺团体家文艺团体、30多个不同地区戏曲剧种和演员,戏曲+民俗、科技、景观的文化盛宴,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和戏曲文化,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令人振奋的是,晚会以太原为舞台,以戏曲为纽带,积极探索创新,通过“戏曲+”的模式和名家名角的精彩演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让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持续闪耀光芒。

溯源文脉 戏台上演绎锦绣太原

春节戏曲晚会以戏曲为载体,在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山西省太原市举办,将戏曲文化与地方人文相结合,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对历史的致敬与传承。戏中的经典故事和诸多剧种的展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文化根脉的深厚。
山西是中国戏曲重要发源地之一,太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山西戏曲历史悠久,是全国古戏台保存数量最多的省份,3000多座古戏台留下了从汉代到北宋,再到元代“村村有庙,庙庙有台”的景象,见证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山西现存38个剧种,分布各地,是戏曲历史的活态传承。宋金时期,太原地区就有了戏曲活动的踪迹;元代,太原是北方戏曲的重要创演中心;明清时期,晋剧逐渐发展起来;近现代,太原的戏曲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原的戏曲迎来了新的春天,尤其是近些年来,在保留传统经典剧目的同时,创作出了《上马街》《起凤街》《迎新街》等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剧目,成为太原文化的重要名片。
时间煮雨,岁月缝花,锦绣太原以欢喜之心,在这个春节向全球戏迷亮相。晚会依托太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如太原古县城、晋祠等,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舞台魅力,让古老戏曲在太原焕发新活力。太原古县城是戏曲艺术的重要传播地,历史上有众多戏曲班社在此设立、演出,如太原古县城北街马仲秋创办的“聚文会票社”等,戏曲文化深入人心。在这里,晚会以“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构建出“戏在楼台间,一步一戏眼”的主舞台,将舞台延展并深入太原市井生活。晋祠水镜台等多个特色地标也成为戏台一角。

荟萃精华 山西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晚会上节目精彩纷呈,多元演绎。各地剧种汇聚一堂,京剧、昆曲、晋剧、黄梅戏、壮剧、越剧、秦腔、评剧、闽剧、吕剧、粤剧、川剧、婺剧、豫剧等交相辉映,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展示了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众多戏曲名家新秀汇聚,其中有85岁的老艺术家,还有4岁的小演员,多剧种融合,“唱念做打”尽显真功夫,“手眼身法步”尽显各特色,展示了戏曲艺术的多元与精湛,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独特的文化自信与魅力。
“唱”戏“唱”戏,演员首先说的是唱功。在名家荟萃《流光溢彩》中,戏曲名家们如吴凤花、方亚芬唱越剧《梁祝》,韩再芬唱黄梅戏《天女散花》等,都用各自剧种特色唱腔,或婉转悠扬,或高亢激昂,展现了深厚的唱功。作为山西本土剧种的晋剧也在戏曲春晚的舞台上尽情展现——晋剧名家谢涛在唱晋剧《大登殿》选段时,每一句唱词都咬字清晰、行腔流畅,高音处激昂振奋,展现出角色的豪情壮志;低音处婉转悠扬,蕴含着人物的细腻心思,充分展现了晋剧唱腔的独特魅力。
晚会巧设戏曲名家念白拜年、戏曲诗词飞花令等展示演员功底。各剧种名家名角围坐一堂,以清晰、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念白,展现了戏曲念白的独特魅力。如85岁的晋剧名家王爱爱咬字清晰,底气十足,为大家留下了美好祝福:“好好爱戏曲,把我们的戏曲发扬好”。北路梆子名家成凤英“蛇岁祥光照山川”能够巧妙地运用气息和共鸣,使声音富有层次感和穿透力;上党梆子名家陈素琴“山清水秀风光好”声腔高亢激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戏曲情景剧《大院人家》中,武凌云携手苗洁、潘国梁、张凯丽等演员将戏曲表演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太原方言念白,展现出了角色的鲜活个性。
一招一式皆角色。创意剧空间《我的大观园》中陈丽君、何青青、李云霄等10多位流量新秀通过细腻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将《红楼梦》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生动地展现出来。晋剧名家武凌云以关公形象亮相,手仗青龙偃月刀,结合古朴大气的建筑形成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快如闪电疾如风,打戏功夫显真功。戏曲嘉年华《百戏芳华》中呈现了多剧种和非遗绝活。京剧、豫剧、晋剧,到潮汕英歌舞、壮剧,再到稷山高台花鼓、清徐抬棍、寿阳高跷竹马戏等非遗艺术门类悉数亮相,晋剧的一些高难度表演技巧,如翎子功、帽翅功等,让观众大饱眼福。《白蛇传》节目中,京剧、粤剧、川剧、婺剧四位白娘子轮番亮相,表演了“盗仙草”的精彩武戏和“金山寺”的惊艳绝技,展现了戏曲“打”的真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剧种和剧团、院校以及民间社团和主持人在晚会里有多次呈现。山西省晋剧院、山西省京剧院、山西华晋舞剧团、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太原市歌舞杂技团、太原舞蹈团以及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重鼓乐艺术团等在多个节目进行了表演。上党落子《穆桂英挂帅》选段由4岁的李瑾萱表演,展示了山西稀有剧种的魅力。在全民戏曲嘉年华《百戏芳华》、名家集锦荟萃《流光溢彩》等节目板块中,山西剧种与其他剧种一起,以演唱、戏曲功法展示等多种形式,呈现出山西戏曲的多样性和强大生命力。在地域特色秀《老巷烟火》节目中,歌手井胧、万妮达的说唱与晋剧新秀任舒静、冯斌、太原莲花落传承人王名乐的地方特色表演巧妙融合,结合太原面食、晋阳风火流星、太原莲花落等非遗元素,赋予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科技赋能 铺开文化自信新篇

晚会运用无人机、虚拟视效等科技手段,为戏曲表演增添科技感,实现“戏曲+”创新,助力古老戏曲文化实现破圈传播。武戏科技秀《纵横天地》3000余架无人机在太原古县城上空组合成孙悟空、二郎神、哮天犬等经典形象,与地面戏曲武戏演员、打铁花形成“空地联动”,既展现了传统武戏的英雄气概,又借助现代科技赋予了全新的视觉效果。多媒体创意秀《活色生香》运用虚拟视效和动作捕捉技术“唤醒”山西博物院金代戏俑,在戏曲名家的配音中,戏俑乘坐晋侯鸟尊,飞越太原城市地标,共赴明清古戏台——晋祠水镜台看昆曲《长生殿》,实现了戏曲与虚拟空间视效技术的结合,南北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水磨调与古戏台的雕梁画栋相互映衬,演员的水袖飘舞与建筑的飞檐斗拱相得益彰,营造出了极致的古典美学氛围,昆曲、水镜台、戏俑“三老跨时空相逢”的独特文化景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秉持“戏曲+”理念,还有创意剧空间《我的大观园 》、戏曲情景剧《大院人家》等创新节目,《百戏芳华》《流光溢彩》等经典荟萃。戏曲融合秀《跨越山海》中,粤剧名家曾小敏、京剧名家王珮瑜、昆曲名家施夏明等与海外戏迷票友完成了一场跨越万里的大联唱,共同庆祝春节。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晚会的广泛传播,全球观众尽情领略到了太原的唐风晋韵、古建瑰宝和晋味民俗,太原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与戏曲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央视平台向全国乃至全球传播,“太原古县城”搜索量激增280%,晋祠等景点预约量翻倍。使太原的文化影响力在全国乃至全球得到极大提升,为太原打造“国潮戏曲之都”和演艺之都提供了有利契机。
晚会通过创新表达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展示,为全球观众贡献了一场彰显戏曲艺术历久弥新的戏韵盛会。首播当日相关节目及新闻宣传观众触达人次超5亿次,多平台传播与互动,网友互动积极。总收视率达1.38%,收视率较去年增加11%,收视份额较去年增长17%,在全国同时段晚会类节目收视排名第一,直播总观看量破千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高红花

朵朵“杏花”绽放 传承与创新“齐舞飞扬”
——观“三晋欢歌”2025新春文艺晚会

春到三晋,杏花欢歌。蛇年正月十六晚,杏花绽放在太原工人文化宫剧场的舞台上,杏花飘香芳菲了如约而至的这个春天。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旅厅主办、省演出行业协会承办的“三晋欢歌”2025新春文艺晚会,近两个小时,耳畔掌声如潮,但也让我“静静地”陷入了思考。
应省文旅厅之邀,我担纲“三晋欢歌”晚会总撰稿。受领任务时,省文旅厅在对省演出行业协会和全体参演演员作“战前动员”讲话中,其中6个字:展示、激励、传承——令人心头一振。
首先是杏花风采展示。这样的展示,既是我省文艺界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来艺术人才成长、成果、成就的集大成,又使得广大观众从这样的集大成看到了山西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荣光和辉煌。所以说欣赏和喜爱,赞誉和尊重都是可以叠加的。今晚,观众既观看了精彩纷呈的演出,还领略了“杏花奖”获奖演员的风采,更得到了轰然而至文化共鸣,有了一种久违的情怀互动。这就是“展示”的真正意义所在。通过这样的集中展示,“杏花奖”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山西省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就能迅速成为一种爆棚流量而广泛于社会,深入于人心。
其次说杏花梦想激励。如果说成功者的成长是需要持续前行的,那无疑就需要有激励作用于这种成长和前行。我们常说激励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三晋欢歌”晚会很明显是选择了后者。精神激励是无形的,但无形之中有极大的推动力量。给你一场晚会,给你一方舞台,给你一幕灯光,给你一片掌声,一朵朵“杏花”绚烂地绽放在这间剧场这方舞台最亮的地方,还有什么比此刻更能体现杏花荣耀的价值?还有什么比此刻更能闪烁艺术人生的光芒?追梦追到今天,重返梦开始的地方,是弥足珍贵。
这当然不够。精神的激励还直接体现在舞台之上的此一时彼一时。成长不能没有比较,有比较才能接受结果,才能看到不足,才能继续追梦,才能知耻后勇。一名青年艺术家,摘一回“杏花”只能证明这一回。不然,为什么要有“两度梅”“两度杏”?这是精神激励更深一层的意义。
年轻的他们,施展手脚的是同样的舞台;追梦的他们,优胜劣汰的法则同样适用于他们。当一朵朵“杏花”争奇斗艳、竞相绽放的时候,一不小心你的花朵可能凋零可能枯萎,这不是危言耸听!相信每一位“杏花”曾经的得主,都会格外认同精神激励的可贵之处。
最后讲杏花精神传承。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他们的热爱、梦想、成长、收获,以及在此过程中成就的情操、情怀、情趣等,都是需要传承的。怎样传承?传承的重点是什么?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就这三点而言,“三晋欢歌”晚会都一一给予了很好的回答。在“三晋欢歌”晚会舞台上,观众过往非常熟悉的著名歌唱家陕军、马啸,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王兆麟、马晓红等纷纷亮相;就如同省文旅厅主办的另外两场戏曲晚会,观众同样十分惊喜地看到了敬重爱戴的王爱爱、谢涛等晋剧大家。看到她们,我们会想到什么?想道:传承。
传承追求——对艺术的热爱,来源于持久的追求,但这种追求是“冰冻三尺”,是“滴水穿石”,而不是“叶公好龙”,更不是“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对于“杏花奖”获得者来说,真正应该从前辈身上看到的,是“热爱”这两个普通的方块字,在他们的艺术人生中,复刻了怎样深厚而且有温度的烙印?更看到追求对于一名艺术家的成长,有着怎样不离不弃的意义?就像从部队业余宣传队一名普通战士演员,成长为三晋大地家喻户晓的著名艺术家的马啸、马晓红、张楠等。其中关于追求的甘苦,是应该让更多人品味再三的。
传承精神——“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追梦艺术,需要锻造舞台上下的工匠精神。勤于精雕细琢,善于精益求精,勇于追求卓越——这是艺术家前辈深深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已经渗透在艺术家前辈的血液之中,更应当作为一种精神魂魄,为新一代青年艺术家汇聚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和磅礴力量。在这方面,“晋剧皇后”王爱爱用她近70年不懈努力而铸就的“爱爱腔”已经告诉了我们很多。
传承态度——艺术家需要秉持“三观”正确的人生态度,正所谓“认认真真演戏,老老实实做人”。艺术界是名利场吗?也是也不是。你若追逐光环和金钱,那就是;你要追求信仰和理想,那就不是。艺术家前辈在这方面有楷模有榜样有标杆,“杏花奖”获得者一定会达成一种共识:先做人,后演戏;做好人,唱好歌。
晚会结束。观众离去了,灯光熄灭了。这个夜晚,也许每一位参加演出的“杏花奖”获奖演员会彻夜不眠,他们会一直想——从今夜开始,应该是怎样重新出发?

杨培忠

“梨园”群星璀璨 “荟萃+联袂”相映生辉
——观2025新春三晋戏曲演唱会

2月中旬,盛世梨园——2025新春三晋戏曲演唱会在山西太原工人文化宫连演两场,精彩纷呈,观众场场爆满、掌声雷动。这场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旅厅主办,省晋剧院承办的戏曲演唱会,汇集了山西省老中青三代优秀艺术家同台演出,这在山西省戏曲史上是不多见的,堪称一次弘扬传统文化和推动艺术创新的文化盛宴。
盛世梨园——2025新春三晋戏曲演唱会阵容强大、名家荟萃、群星璀璨,不乏同门联袂、夫妻同台、师徒传承、四大梆子珠联璧合,带给观众的是一流的艺术享受,流露出的是戏曲界“传帮带”的款款深情。
戏曲演唱会涵盖京剧、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等十余种地方戏曲,有传统经典剧目选段如《打金枝》《金水桥》《火焰驹》》等,有以高难度动作和恢宏场面拉满了观众期待值的《金蛇献瑞》《水漫金山》《扈家庄》等武戏片段,也有创新编排的如晋剧《于成龙》、上党梆子《大汉母子》、京剧《长乐未央》、北路梆子《琴笳赋》,还有稀有剧种精彩片段如左权小花戏《太行奶娘》、耍孩儿《猪八戒背媳妇》、二人台《红红火火过大年》,更有近年火遍全国的戏歌《中华》《表里山河》《木塔重光》《木塔情思》。“戏曲武戏组合”和“戏曲戏歌”,传统唱腔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师傅+徒弟”“戏曲+跨界”,师生两代同台,新老剧目融合。85岁高龄的“晋剧皇后”王爱爱,精神依然矍铄,宝刀依旧不老,她带领众徒弟登上舞台,共同演唱经典剧目《打金枝》选段。当嘹亮婉转、深情动人的“爱爱腔”再次响起,仿佛穿越时空,回荡在晋剧艺术的长河之中,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谢涛携高徒贺燕茹一同演唱了《于成龙》选段,一招一式精准流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饱含深情,仿佛演员与角色已经融为一体,她们展现出的深厚艺术功底,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戏曲艺术的力量。张爱珍与爱徒邱亚萍共同演唱了上党梆子《窗前梅树》选段,徒弟盛装在台前表演,师傅素装身后助唱,演绎出的是艺术传承的情感和责任。还有跨团组合孔向东、贾菊兰以及跨区合作的张彩平、成凤英,他们带领徒弟重新编排了蒲剧《大登殿、》北路梆子《琴笳赋》,师徒交相辉映,将戏曲艺术的传承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次戏曲演唱会最大化整合资源,强化融合思维,积极联合了省内多家院团,通过这种合作,有效地促进了省内艺术资源的整合与联动,为山西戏曲艺术传承、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山西省现存38个地方剧种,数量居全国之首。去年,上党梆子《大汉母子》等4部剧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数量居全国第三;凤台小戏《喜荣归》等20个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一。元宵节上的戏曲“团圆会”,是对传统艺术的致敬,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它以艺术为纽带,连接历史与当下、专业与大众,传统戏曲并非“博物馆艺术”,而是活态的文化基因,也是存续在中国传统节日里一以贯之的文化表达,为山西乃至全国的文化繁荣书写了生动注脚。
2025新春三晋戏曲演唱会,不仅是山西戏曲文化的盛宴,更是推动地方戏曲持续繁荣发展的有力抓手,是让全省38个剧种活起来的有效举措。特别是这两年,山西省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工作方案》《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山西省艺术创作工作推进机制》《稀有剧种保护资金管理办法》,极大激发了院团的生机活力,此外每年统筹数千万元开展山西省稀有剧种公益性演出,扶持力度居全国前列,设立艺术基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重点支持戏曲创作。相信在这些“组合拳”举措的全方位支持下,山西戏曲事业将获得更加蓬勃的发展,山西戏曲事业的未来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王小东

来源:山西日报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