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媒体报道了武汉某中学一起中学生跳楼身亡事件。孩子的父亲描述,2月19日,孩子在课间10分钟时段,用电话手表听音乐,被老师收走电话手表,老师当着其他学生的面打了他,孩子回家想不开。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复,学校正在安抚家长,待事情处理后,教育局会和学校、公安局一起商量对策。(源自新闻夜航等媒体)
事件一出,评论区瞬间分裂。不少网友力挺老师:“学校不让带,老师管有什么问题?不要把责任丢给老师”有网友则警告:“今天听歌不管,明天就敢上课玩!”但更多人质问:规则的存在,难道是为了让老师有理由践踏学生的尊严吗?
安徽网友的发言扎心了:“孩子回家后若没被家长二次伤害,或许不会崩溃。”这恰恰暴露了教育中的“双重暴力链”——老师的羞辱式惩戒,叠加家庭沟通的缺失,最终压垮了孩子。
电话手表争议背后,是更深的矛盾:学校要秩序,孩子要自由,家长要安全。
多数中学禁止学生带入手机、电话手表等,怕学生攀比、分心甚至抄作业。但问题在于,许多老师只会“一刀切”没收,却不懂“疏堵结合”。比如东莞某小学规定:特殊需求可申请,老师统一保管;更有家长分享经验:“和孩子约定每天玩半小时,成绩反而进步”。规则是死的,但教育必须是活的。
这起悲剧中悲剧中最刺痛人的一幕,是老师当着其他学生的面体罚学生。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公开责罚会摧毁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教育专家直言:“共情比批评更能解决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老师仍迷信“杀鸡儆猴”,甚至认为“不管严点就是失职”。
更讽刺的是,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体罚”,但仍有老师踩红线。早就有法律专家指出:没收电话手表可能涉嫌侵占财产,动手打人更是违法。而学校的规定,往往成了老师滥用权力的“挡箭牌”。
电话手表本身是中性的。它能定位防走失,也能建“抄作业群”;能听故事学知识,也能游戏到凌晨。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对于电子手表,早就有家长提出成熟的做法:禁用娱乐功能、约定使用时间,让孩子学会自律。反观事件中的老师,只看到“违规”,却无视“课间本是学生自由活动时间”的合理性。
教育真正的难题,从来不是该不该禁电话手表,而是如何在尊重与管教间找到平衡。某地教育局的教师培训文件说透了:老师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而不是靠吼叫立威。
教育不是驯兽,而是种花。这场悲剧给所有人提醒:当教育只剩下冰冷的规则和暴力的执行,孩子就成了牺牲品。电话手表争议终会过去,但留下永恒警示——尊重人格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老师、家长、学校都该记住: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尊严来到世界的。我们可以修剪枝叶,但不能挖断根系。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