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山东大学停招27个本科专业的消息引发关注,并登上微博热搜。


消息称,2月16日,山东大学发布《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本科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126个,当前在招专业99个,金融工程、公共事业管理、世界史、土木工程等27个专业暂停招生,书法学、包装工程、材料物理等10个专业被撤销,同时,新增工程软件、运动训练2个新专业

实际上,近年来,高校专业调整的消息时有公布,不足为奇。本次山东大学停招27个专业、撤销10个专业,调整力度之大,也是其受到关注、登上热搜的主要原因。

政策驱动:

专业调整的“顶层设计”

高校专业调整并非偶然,而是政策推动下的必然结果。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同时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与此同时,对于连续五年未招生的专业,或就业率长期低迷的专业,要求予以撤销。

显然,这一改革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增优减劣”,即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专业,同时新增一批服务国家战略、产业需求的新兴学科和专业。这为高校专业调整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成为近年来高校“砍”专业的直接动因。

《改革方案》发布后,正式引发高校“调整”专业的热潮,各高校相继对其学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其中,涉及多所985高校。

2024年8月13日,兰州大学教务处发布《关于拟预备案和拟撤销本科专业的公示》,其中提到,2024年学校拟撤销药物制剂、中药学、教育学3个专业。2024年07月,四川大学官网发布《2024年度拟新增本科专业、预备案专业、拟撤销本科专业公示》,拟撤销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等31个本科专业。同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布通知,宣布撤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3个专业。2023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于官网发布《关于拟撤销“英语”等6个本科专业的公示》,拟撤销英语、传播学、考古学、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环境科学等6个本科专业。

2024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健康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足球运动、咖啡科学与工程等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

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其中,新增布点1673个、撤销布点1670个,数量基本持平。从学科门类看,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工学所涉专业点1322个,占比39%;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持续减少。




从区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专业点有1802个,占比53.17%。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


从撤销专业的学科门类看,根据近5年数据,工学门类以30.95%的占比高居榜首,成为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型,管理学、理学紧随其后。

从“增”到“砍”:

专业调整的深层动因

高校专业的“生”与“死”,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的背后,是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

首先,高校专业调整是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风向标”。教育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优化专业布局,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

近年来高校专业的密集裁撤与调整,不仅是对过去“狂增”专业的清理,也是对社会需求及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

“今天高校‘砍’专业,其实是过去大量‘增’的必然结果。之前大量增设新专业是正常的,现在开始“砍”专业也是正常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在为《高等理科教育》2024年第3期撰写的卷首语《专业的“命运”》中这样讲到。

2024年7月23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加大本科专业调整力度,着力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支持高校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支持高校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通过裁撤传统专业,新增新兴学科和专业,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适应社会需求。

一方面,一些曾经热门的专业,因滞后于市场需求及产业现状而被撤销,如,这次山东大学宣布停招的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过去,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炙手可热,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饱和、互联网技术及AI的迅猛发展,这些专业的就业需求逐渐萎缩。数据显示,近五年内,全国有超过40所高校撤销了土木工程专业布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更是被100所高校撤销,成为“消失”最多的专业之一。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成为高校新设专业的增长点。例如,此次山东大学新增的工程软件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正是高校布局智能科技及生命健康领域的表现。宁波大学则计划在2025年新增“智慧渔业”专业,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此外,就业率是衡量专业存续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教育部明确将“毕业去向落实率”作为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那些就业率长期低迷的专业,往往难逃被撤销的命运。一些人文学科专业,因人才过剩、就业低迷等原因,也遭到大规模裁撤,例如,山东大学此次停招和裁撤的公共事业管理、世界史、书法学等专业,以及四川大学撤销的音乐学、保险学、表演、广播电视学等。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的停招或专业布点的撤销,并不等同于专业的彻底消失,更不是说市场对此类方向人才的需求不复存在,而是高校和专业为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的专业改造与升级优化。通过裁撤部分传统专业,新增交叉学科及新兴学科方向,高校在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跨学科建设、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成为传统专业升级改造的方向。

近年来,多所大学纷纷成立跨学科大类及实验班,探索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路。如,清华大学自2017年起,实施大类招生培养与管理,部分招生专业名称发生变化,原来的土木、水利以及工程管理等单一专业已合并使用“土木水利海洋工程”的大类专业名称,不再单独招生。同济大学与2022年成立工科试验班(国豪精英班),聚焦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智能建造、数字城市、未来交通、绿色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实行大类招生,跨学科交叉培养国家急需的应用基础创新人才。

课程改革:

专业调整的核心

专业调整还倒逼高校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当下,传统专业的课程内容及传统的授课方式等,往往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专业调整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只有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的更新和升级,才能真正实现专业的转型升级。如果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即使专业名称再“高大上”,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2021年之后,教育部每年公布一次专业目录,目录调整进入了快车道,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邬大光说。然而,调整专业目录治标不治本,课程改革才是根本。他认为,专业调整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课程更新推动专业改造,通过知识更新推动专业升级。否则,专业调整只能是“闭门造人”。

“即使调整了专业目录,如果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跟不上,专业调整也就失去了意义。专业不能只是一个概念或符号,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改造或转型升级,以有组织的方式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新,使专业真正名副其实。”邬大光说。

总之,专业的“生与死”,是教育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的缩影。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高校需要主动拥抱变化,以学科专业调整为引擎,建立自我动态调整机制,主动及时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更新。唯有如此,才能在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互动中,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教育在线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黄卓

参考资料:

《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教育部官方文件;

《邬大光:专业的命运》《高等理科教育》2024年第3期 卷首语;

以上各高校官方发布;

澎湃新闻、齐鲁晚报等媒体公开报道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